今年的关键词是——变盘。
原因有二:
第一,从资产表现上看,去年几乎所有大类资产都是上涨的,连一些本该具有一定负相关性的资产也出现了同向波动的情况,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反转走势。
第二,从政策背景上看,国内外政策都存在比较大的转向空间。
国内方面,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实际落地情况还需逐步验证。
海外方面,川普重新上台后美国经济和大国博弈会如何演绎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比预想的更严峻,也有可能“雷声大、雨点小”,毕竟川总是出了名的翻脸比翻书还快。
基于以上背景,今年投资市场的潜在波动空间较大,一些资产可能可能会在大涨和大跌之间二选一,小涨小跌的机会反而要小一些。
因此,实际布局时需要较为谨慎,尽量多利用不同资产间的低相关性进行对冲,先立足于防御,再寻求超额收益。
银行储蓄:不推荐
2年期定期只有1.2%,5年期也只有1.55%,没有性价比可言,不如直接买货币基金。
虽然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会跟随市场利率下行,但它毕竟是复利,相比定存的单利算是一种补偿,而且流动性也好得多。
国内债券:常规配置
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降准降息空间较大,对于债券基金是利好。
另一方面,“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发债规模会增加,对于债券基金是利空,但幅度应该在货币政策的对冲范围内。
潜在的风险是,国债收益率已经提前反映了预期,待利率正式下调后,债券市场是会继续上涨,还是会“见光死”,目前无法判断。
因此,债券类资产可以继续配置,但比例不宜太高。
需要注意的是,个别债券品种去年以来被持续炒作,布局时要重点规避。如30年期国债ETF去年大涨25%,一把透支了十年的利息。
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可以优先考虑二级债基金。
如果经济复苏高于预期,则股涨债跌,基金能通过股票资产获得不错的正收益。反之,如果复苏不及预期,则债涨股跌,80%-90%的债券配比基本能做到不赔钱。
美元理财:性价比较高
定存一年就有4%以上的无风险收益,再加上今年人民币存在贬值预期,买美元理财还有机会赚到汇率上的差价,从这个角度看还是很“香”的。
潜在的风险是,人民币汇率在“看不见的手”的管控制下,是否真的会大幅贬值贬值?
另外,美债收益率近一年大幅波动,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如果美元和人民币一起贬值,那就要看谁贬值的幅度更大了。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股市通常会有不错的表现。
因此,如果手上持有外汇,可以买点美元债基金,短债和长债各一半,这部分收益基本是去确定的。
如果需要换汇购买,或者通过国内的QDII基金投资美债,则需要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但整体上不失为一种能对冲汇率风险的资产。
A股:牛市在路上
在货币和财政的“双宽”周期之下,股市走牛的机会很大,再叠加上估值因素,最不济也是个横盘震荡的走势,三年熊市已经告一段落。
从资金面的角度出发,去年以来,大量筹码以指数基金的形式被国家队收入囊中。且不说国家队一定能把市场买起来,但基本能让市场跌不下去。
由于A股经历了三年熊市,加上大家对实体经济的体感较差,大部分投资者当下是不相信有牛市的,悲观的声音依然占据着主流。
不妨细想,既然散户都不相信牛市,都在抢着卖出,那么国庆后市场是被谁买起来的呢?筹码是从散户手上流向机构,还是从机构手上流向散户?
历次牛市起步的时候都是机构乐观而散户悲观,大部分筹码也是持续从个人流向机构。想做好投资,就需要有逆向布局的思维,而不能成为乌合之众的一份子。
如果政策继续发力,海外也没有幺蛾子,A股今年冲上4000点也不是不可能,但涨的基本会是估值,业绩估计没那么快跟得上。
反之,如果政策落地时不及预期,海外也不太平,那么估值涨上去之后完全有可能重新掉下来,但由于有国家队兜底,大跌的可能性也不大。
整体而言,今年将是A股的“换挡期”,波动肯定会有,且幅度估计不小,但中期看机会远大于风险,值得布局。
风格上,今年建议均衡配置,在此基础上可以持续保持高股息+高科技的“杠铃”策略,同时略微低配大盘成长(或拉长买入周期)。
港股:守株待兔
港股历来受外资的影响较大,国内政策对其影响较为间接,国家队资金一般也覆盖不到港股,或者说力度有限。
外资流入还是流出港股主要取决于汇率以及经济预期,如果美元贬值预期高,或者国内经济预期强,外资就会流入,反之则会流出。
由于最近几年一直处于强美元和弱经济的宏观环境,再加上大国博弈,所以港股鲜有表现的机会。这种趋势会不会在今年逆转目前还很难下结论,但作为全球估值最低的市场,港股值得“守株待兔”。
另外,与其他海外资产一样,配置港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人民币贬值的风险。
美股:末日狂欢
经济强、美元强、股市强,这几个关键词基本概括了漂亮国过去两年的宏观背景,可以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如果叠加上高通胀和高估值,就不得不多一分谨慎。
股神巴菲特在去年卖出了大量美股,现金持有规模也达到历史峰值。不能说股神一定卖得对,但至少说明他老人家看到了一些我们没看到的风险。
如盘点时提到,美股指数近两年的涨幅基本都由头部公司贡献。在人工智能概念的持续发酵下,相关企业的盈利持续高增长,但估值也大幅提升,英伟达的市盈率已经超过50倍,特斯拉更是达到100倍。
这种“末日狂欢”会持续多久不得而知,毕竟川总会如何治国、科技会如何发展、资金扎堆会演绎到什么程度都无法预测。
因此,只要趋势不变,美股依然值得持有,没必要提前退出,但要制定好退出的方案。
宾宾去年初在星球的社区里就分享了止盈的标准,但由于一直未触发,所以“抄作业”的朋友去年都能将美股的全部收益收入囊中。
今年可以继续沿用这套标准。目前纳指的止盈点位随着市场的上涨来到了18000点附近,趋势不破可以继续持有,破了就退出,然后重新开始建仓。
如果之前没有配置,现在买入得承担追高的风险,且同样需要制定好退出计划,只不过别人是止盈,而你可能是止损。
黄金:高位震荡
作为避险工具,历史上黄金总共经历了四轮大涨行情,分别是70年代的滞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新冠疫情下的全球大放水,以及最近两年美债的信用问题。
与前面三次危机相比,美债信用下降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危机,而更像一头“灰犀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金价却在短期内大幅上涨,短期内很难说趋势将延续还是逆转。
所以,已经持有黄金的朋友可以继续持有,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走弱,对于黄金都是利好。
如果之前提到,持有黄金的目的不在于赚差价,而在于给其他资产“上保险”。但当其他资产遭遇风险的时候,持有黄金可以降低损失,仅此而已,仅此足矣。
再再强调一次,这里讲的不是实物黄金,也不是纸黄金,而是ETF。
楼市:以价换量
多数资产在进入熊市周期后都要经历2-3轮下跌才能基本——先是快速下跌,然后反弹,之后开始阴跌,最后才慢慢筑底,现在谈楼市见底还为时尚早。
换个角度看,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果楼市有望回暖,开发商一定比老百姓更敏感。因此,什么时候开发商开始积极拿地,到时再谈楼市回暖也不迟。
今年新房市场推陈出新(各种新规)、以价换量,带动二手房价格稳步下行,既能稳住经济大盘,也能慢慢消化泡沫,不失为让楼市“软着陆”的一种选择。
由于现在有不少人依然坚信楼市很快能触底反弹,甚至再创新高,所以部分房子还是有机会高价出手的,只不过时间拖得越久,这样的机会就越少。
什么情况下值得买房,或者说什么情况下买房比租房更划算?租售比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对于同一套房子而言,如果房租高于按揭利息,或者说租售比高于房贷利率,那么买房就比租房更划算,前提是房价要相对稳定。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二手房依然存在巨大的泡沫,尤其那些所谓核心地段的老房子,每年光是折旧就要贬值不少。
个人认为,买这种房子不如拿本金去理财,然后用利息付房租,若干年后你手上的本金肯定远比那套房子值钱。
当然,以上仅从投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把买房当成消费,完全可以喜欢就买,有钱就买。
总结:万物皆周期
万物皆周期,这几年中美经济周期错位,我们是“低血糖”,美国则是“高血压”,所以国内是债牛股熊,海外是债熊股牛。
目前大家都面临着周期拐点,只不过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像图形上那么明显,更不是简单的“对称”走势。
如果你注重未雨绸缪,可以提前做一些逆周期布局;如果你更看重当下,可以顺应趋势,并制定应对趋势转变的方法。
又或者你偏爱中庸之道,不喜欢预测市场,那就可以平均持有各类资产,然后每年“削峰填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