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历了2022年度全面净值化背景下的两轮破净潮,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在债市的回暖下逐步修复,相关政策的陆续颁布也为银行理财进一步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宏观环境。总体来看,当前以理财公司为主力军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固收类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市场风险偏好以稳健为主,投资门槛普惠性较强。

而在保持稳定的市场格局的同时,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也呈现出如下创新趋势:在产品设立层面,各机构加大FOF类产品布局,进一步探索权益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养老、ESG主题产品,以响应国家重大战略;从营销层面来看,中小银行开展代销业务趋势明显,理财公司代销渠道快速扩张的同时开始发力直销渠道打造;从服务层面来看,银行理财机构正加大客户服务数字化转型,注重投资者陪伴体系和投资社群的打造,以提升服务的广度及深度;从金融科技层面来看,各机构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机构中后台轻量化,风险控制智能化以及投研能力和资产配置效率提升,以推动理财业务进一步发展。

展望未来,虽然此前资管C位易主的新闻引发了部分关注,但作为贯彻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行业,预期银行理财将进一步稳健发展,固收类为主流的产品结构将进一步稳固,银行理财机构将进一步注重陪伴式的投教服务、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投研能力的打造,银行理财行业中各机构差异化格局将进一步凸显。

一. 监管政策及市场影响

近年来,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银行理财业务相关制度,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重塑和调整,完善了银行理财行业监管体系,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走向合规化。就2023年上半年来看,银行理财整体监管趋严,在净值化转型后的新资管时代进一步强调统一监管,控制风险。在产品端,要清除保本理财等不合规的理财产品;在业务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杜绝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的情况。

(一)现金管理类产品正式进入新规阶段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此前一直存在资产端和资金端流动性不匹配、资产端久期较长等问题,政策上没有对其产品投资范围与集中度等方面做出明确监管。基于此背景,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且在2023年初正式结束一年半的过渡期。过渡期结束之后,商业银行、理财公司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不符合《通知》规定的现金管理类产品。《通知》主要规范了现金管理类产品可投资资产种类,规定现金管理类产品以投资货币市场工具为主,不得投资于信用等级在AA以下的评级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工具,压降长久期、低信用以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尤其是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从效果上而言,《通知》力求现金管理类产品业务经营的合规性和稳健性,防止不规范产品的无序增长和风险累积。自《通知》出台以来,经过一年半的过渡期,现金管理类产品的风险得到了实质性控制,相关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产品资产结构调整,使得现金管理类产品底层资产符合监管要求,其收益率与净值波动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二)关联交易监管趋严

目前,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越来越普遍,金融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的形式实现了银行、证券与保险的业务交叉,其中银行理财市场也存在如“固收+”类型的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业务的交叉导致金融风险跨产品、跨行业、跨地区传播的风险增加。而在监管方面,我国金融业过去实行以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为主的模式,即同一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均由同一监管机构监管,业务交叉情况的普遍化导致监管空白区域增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2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监管,控制风险。《办法》结合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特点,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及穿透原则,界定金融控股公司关联方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关联交易类型,明确禁止的行为,要求设置关联交易限额;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完善关联交易定价机制,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管理、报告和披露制度,建立专项审计和内部问责机制。《办法》的出台强化了对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其目的并非在于阻碍或抑制集团内关联交易的发生,而在于通过一系列监管措施提升交易的透明度,健全有效的关联交易内部管理体系,进而降低金融风险的触发概率。对理财市场而言,《办法》的出台是监管进一步趋严的信号之一,预计将使得理财产品在底层资产构建上更为审慎。

(三)监管统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

为了使得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适应大资管和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金融业与日俱增的融合发展趋势,2023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揭牌,在原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举是今年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一方面将除证券业务之外的所有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统一监管体系,能够提升金融监管统一性,实现金融监管全业态的覆盖与统一;另一方面也起到优化地方金融监管的功能,构建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统筹优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从制度上彻底解决了地方金融风险监管空白的问题,并有望实现中央与地方的金融综合监管。对理财市场而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在发行端给予了更大的监管力度,部分监管空白和盲区得到了消除。

二. 理财市场热点动态

整体来看,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之下,银行理财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是在响应政策号召的基础上,采取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发展。在居民养老需求增长越发显著、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机构从多方面不断拓宽展业空间,以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实现落地

2023年以来,为了满足居民多样的养老需求,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在2022年末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2023年1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正式发布《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行业信息平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办法》明确要求开展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业务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及时做好理财行业平台接入、信息交互、数据交换和数据报送等工作,为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实现了监管的准入,能更好地保障其养老属性,为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步入落地期奠定基础。

2023年2月,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公布。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中邮理财的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正式发售。首批养老理财产品总体都是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最短持有期限较长,且以固收类产品为主,风险等级较低,与居民的个人养老需求有较好的匹配度。对于银行理财机构而言,在进行个人养老理财产品的设计时,应该与居民的实际养老需求相结合,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完善养老投教体系,同时提升自己的投研能力,对资产配置进行持续性优化,在回撤可控的前提下增厚养老理财产品的收益,以拓展展业空间。

(二)理财公司积极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机构充分响应政策号召,从助力实体经济融资、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两方面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截至今年6月末,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相关数据,在助力实体经济融资方面,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19万亿元。其中,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300亿元,投向“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扶贫纾困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0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5万亿元。

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理财市场积极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截至今年6月末,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1586亿元,同比增长51.29%。此外,理财行业不断推出特色产品,2023年6月末存续专精特新、乡村振兴、大湾区等主题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超850亿元。

(三)多家银行理财机构推出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在“资管新规”前,摊余成本法为主流,但由于摊余成本法过于平滑产品净值,使得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导致对特定资产的风险判断失衡,隐性风险堆积。“资管新规”出台后鼓励使用的市值法将实际利率回报、市场价格变动等因素纳入考虑,并进行动态估值,更加符合资管新规倡导的净值型理财模式。

今年上半年,不少银行理财机构推出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即:产品对持有至到期且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的部分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对其余资产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混合估值法结合了摊余成本法与市值法的优势,与摊余成本法对比,混合估值法更能够实现多样化的理财策略,从更多维度进行创收;与市值法对比,混合估值法风险相对更小,其产品底层资产相对安全,净值走势平稳。

但是,混合估值法产品仍旧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合规方面,混合估值法含有摊余成本法的成分,而监管部门对摊余成本法进行严格限制,投资资产和策略相较于纯市值法产品受到更多的约束,预测此类产品在监管方面会呈趋严态势;在流动性方面,混合估值产品均有较长的封闭期,流动性相对更差,不仅对银行理财机构的运营能力提出了考验,也需要投资者能承受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三. 银行理财市场整体发展情况

经历了去年债市、股市深度调整带来的两轮破净潮,2023年以来,随着债市回暖,理财市场逐步修复,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产品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存续规模有所回升,但较上年高点仍有差距

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约为24万亿元,较上年三季度末仍有明显差距。在上年度两轮破净潮的背景下,虽然本年度以来基于债市回暖银行理财市场逐步修复,2023年二季度末规模较上一季度小幅增长,但仍较2022年三季度的高点有显著差距,银行理财还未完全走出破净“阵痛期”,稳定存量、开拓增量或成银行理财下半年难题。

(二)固定收益类仍为主流,存续产品结构保持稳定

当前银行理财产品仍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流,占比超90%。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达93.42%,混合类产品占5.44%,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占比较小,两者之和仅1.13%,不同投资类型产品结构格局整体保持稳定。

(三)市场仍然对中低风险类产品最为偏好

从风险等级来看,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仍然主要集中在二级(中低)风险。截至2023年6月末,存续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总体而言处于偏低水平,其中二级(中低)风险的产品占比达76.78%,一级(低)风险产品占比为4.94%。三级(中)风险产品占比为16.35%,四级(中高)及五级(高)风险产品合计占比仅为1.94%。

(四)产品期限结构呈中间大、两端小特征,主要集中于6个月-3年

全市场存续的理财产品期限区间集中于6个月-3年,占比共计67.10%。具体而言,期限为6个月-1年的产品占比为28.13%,期限为1年-3年的占比为38.97%。此外,产品期限为1个月以下的高流动性产品占比为9.80%,产品期限为1个月-3个月的产品占比为5.75%,而期限在3年以上的长期限产品占比为4.93%。

(五)产品投资起点集中于1元及以下、1万元

存续银行理财产品起购金额集中于1元及以下、1万元,与理财公司、商业银行产品投资最低金额规定相一致。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产品起购金额为1元及以下的占比达33.23%,起购金额为1万元的产品占比高达37.18%,此两类产品占比超七成。此外,10万元-50万元、1元-1千元、50万元-100万元亦占据一定比重,分别为14.08%、5.79%以及4.49%,1千元-1万元、1万-10万元以及100万元以上产品占比较小。

四. 理财业务发展及创新趋势

(一)产品设立

1. 产品类型

当前固收类产品仍为绝对主流,但各类理财机构都已展开对权益资产的探索,以打破产品高度集中于固收的同质化困境。从2023年6月末的存续数据来看,固收类产品仍在各类理财机构产品中占据主要位置,在国有系机构中占比超八成,在股份系、城商系以及农商系中占比超九成。除固收类产品以外,各机构均已开始探索权益资产的配置并发行了有关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仅股份系机构在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中存续40款产品,对另类资产的布局更为领先。

在各理财机构寻求产品同质化破局的大背景下,FOF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探索权益类资产的新抓手。2023年6月末各类机构FOF类产品数量结构较上年末变动整体较小,国有系机构、股份系机构以及城商系机构的FOF类产品存续数量均维持在110款以上,农商系机构由于客群整体更为保守的原因,在FOF类产品中的布局相对较少。通过FOF类产品银行理财可以在探索权益资产的同时,降低投研体系建设和净值波动的压力,各机构或将进一步通过FOF类产品加大权益市场的布局。

2. 收益表现

固收类产品收益表现较为稳健,但各类机构的权益类产品表现存在显著分化现象。就固收类产品而言,伴随着上半年债市的走牛,产品净值修复较为明显,各类机构存续的固收类产品均有较为稳健的收益表现。而在股市波动的背景下,各类机构混合类产品收益表现为正,但权益类产品中仅国有系、股份系机构近1年年化收益率较高,城商系、农商系机构收益表现不佳,各类机构收益表现分化明显。权益类产品的表现不仅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与机构管理能力亦有较大联系,各类银行理财机构还应进一步提升权益类资产的投研及动态管理能力,以适应净值化时代下的权益类资产探索。

3. 主题创新

(1)养老主题理财产品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金融机构需要推出能够适配不同人群养老保障需求的理财产品。目前我国养老体系主要由第一支柱承担,第二支柱部分补充,第三支柱发展不足,养老主题理财产品的进一步落地有利于推进我国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

从存续情况而言,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场共有54款养老理财产品,其中工银理财和建信理财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数量最多,达11款;其次是光大理财,共10款养老理财产品。与2022年末相比,兴银理财新发两款养老理财产品,总存续产品达4款。预计随着养老理财试点机构和区域范围扩大,未来养老理财产品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就产品期限与风险等级而言,54款养老产品中有53款产品期限在3年以上,仅有招银理财发行了一款产品期限在1年以内的理财产品,高度契合长期养老规划需求;有52款产品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仅有招银理财和工银理财各发行了1款三级(中)风险等级的产品,整体体现了养老理财产品稳健的运营风格。

从收益情况而言,在政策进一步的推动与完善之下,养老主题理财产品收益率较2022年底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场养老主题理财产品成立以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上升至2.94%。各理财机构收益变动情况差异较为显著,其中贝莱德建信理财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环比增加1个百分点,兴银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环比下降0.64个百分点。

(2)ESG主题理财产品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又称为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ESG已成为银行业的重要议题和战略方向。银行理财ESG投资从2019年起步,首年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就突破100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达近1600亿元。未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预计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存续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场共有351款ESG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较2022年末新发行72款产品。其中兴银理财存续的ESG产品数量最多,达89款,比2022年末增加了11款,形成了系列化、多样化、层次化的产品系列,是国内首批推出ESG产品的银行理财机构之一;其次是农银理财,共63款ESG产品,与其自身战略定位相一致,有助于推动惠农及相关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天津银行、华夏理财的ESG产品数量也较为可观,分别为49、33款。

从产品类型来看,目前存续的ESG主题理财产品依旧以固收为主,且有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6月末,固收类产品占比约为75.21%,相比2022年底增加2.80%,混合类和权益类占比分别为24.50%和0.28%。ESG逐渐成为重要的投资视角,为银行理财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精选、优选资产投资标的有效控制产品风险,使得理财产品的投资绩效提升。

从资金投向角度看,ESG主题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现金及银行存款、债券等资产,其中资金投向最多的资产为货币市场工具类资产。ESG主题理财产品重点投资标的包括绿色债券、绿色ABS等,涵盖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

(二)营销渠道

1. 产品代销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的代销是销售渠道的主流。随着理财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拓展市场份额,理财公司常依托于母行渠道资源,积极探索他行渠道,以全面提高产品覆盖率。

从发行方被代销产品数量来看,不同类型的理财公司之间被代销产品数量差异较大,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理财公司在代销渠道上不同的开拓情况。其中,股份理财子被代销的产品数量最高,平均一家股份理财子被代销产品达1598款,其中包括被母行代销的985款;农商理财子被代销产品数量最低,被代销产品仅469款。

从发行方对母行代销渠道的依赖程度及非母行代销渠道开拓情况来看,整体上理财公司对母行渠道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全市场母行代销率高达61.5%。具体而言,国有理财子对母行渠道资源依赖最高,77.2%的产品依赖母行资源进行代销;农商理财子非母行代销渠道开拓的情况最好,58.6%的产品通过非母行途径进行代销。理财公司需要积极探索多渠道代销产品路径,在应用母行渠道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产品销售空间。

从代销方代销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参与代销的情况呈飞速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场共计570家机构参与代销业务,其中农村金融机构占比最高,共计452家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代销业务,占全市场的79.3%;城市商业银行占比仅次于农村商业银行,共计81家城市商业银行参与代销业务,占全市场的14.2%。整体而言,中小银行更倾向开展代销业务,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之下,不少中小银行面临严重的投研能力以及系统建设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自身很难建立完善的净值化管理运作体系,代销业务为中小银行提供了另一个层次的展业空间。

2. 直销渠道打造

虽然代销渠道是销售渠道的主流,但是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理财公司需要进行自主拓展业务渠道的建立,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直销渠道的打造主要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逐步完善直销渠道建设。对于线下渠道而言,理财公司一般选址于人流量大的街区,以“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综合化”为导向,坚持“实用原则”和“效益原则”进行运营服务。

相较于线下直销渠道,随着线上理财的需求日渐提升,对于线上直销渠道的进一步建设在近年来成为理财公司更重要的一个议题。截至2023年6月末,共有6家理财公司上线直销APP,与2022年年底相比,新增信银理财与渝农商理财2家理财公司;20家银行理财公司上线官网,与2022年末相比,新增兴银理财、浦银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民生理财与建信理财5家理财公司。

(三)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在理财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推动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可以提升客户信任度,拉动客户进行长线投资,最终打造出品牌效应,进一步降低客户流失率,同时节省客户获取成本,实现更加可持续的业务增长。

客户服务不仅关乎客户的满意度,还关系到公司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在净值化时代下的理财市场,银行理财机构不断积极寻求更优质的客户服务,创新方式方法,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不断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

1. 数字化技术赋能客户服务

随着数字化技术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为理财客户带来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成为了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趋势之一。引入数字化技术赋能客户服务,不仅能够给客户带来更高质的理财服务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与信任度,也能够使得机构在理财市场中树立具备差异性的竞争力,实现长期发展。

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客户服务,提升数字化下的客户体验是一种能够提高银行理财机构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助手,如聊天机器人(300024)等数字化技术,银行理财机构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客户服务。这些助手可以快速响应客户的查询,提供关于投资组合表现、市场动态等信息。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帮助,而不再受限于工作时间,最终建立差异化、智能化、自助化的智能客服体系。

智能客服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了银行理财机构客户服务的质量,也将客户服务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减轻了银行理财机构在客服资源上的人力投入。随着未来技术进一步发展,AI技术自然语言理解和知识库基础进一步完善,智能客服能够带来更多元化的服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智能客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未来智能客服很可能将会成为银行理财机构客户服务端“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

2. 建立投教陪伴体系,满足客户个性化理财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理财意识逐步觉醒,客户对理财投资的需求发生了从同质化向个性化的重大转变。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投资需求日益凸显,需要有针对性的投教与陪伴。财务知识的普及和信息的透明使客户对投资有更高的期望,因此,提供全面的投资者教育与定制化的财务规划至关重要。

基于此,银行理财机构建立投教与陪伴体系可以帮助其树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客户黏性和口碑传播,进而吸引更多客户。当下市场上存在广泛的潜在客户群体,对财务规划和投资教育的需求旺盛,为建立这样的体系提供了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随着投教与陪伴体系的进一步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对这部分潜在客户的有效转化,还可以对存量客户的理财需求实现进一步的发掘。

建立银行理财机构的投教与陪伴体系需要发力的方向包括三个关键点:首先,要实现投教内容的体系化、层次化、风险收益特征清晰化,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针对每位客户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定制个性化的投教内容。可以通过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目标、年龄、家庭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析,以确保投教内容与客户需求高度契合;其次,要注重数字化转型,利用科技手段提供在线教育、智能化财务规划工具,提高服务效率和覆盖范围,如建立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多媒体、互动性强的投教课程,提升投教效率;最后,要建立深度客户关系,提供个性化的财务规划,定期与客户互动,增强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通过这三个方向的努力,可以构建一个全面、专业、贴近客户需求的投教与陪伴体系,在提升客户服务综合质量的同时,促进银行理财机构业务发展。

3. 搭建理财投资社群,推动投资社交化

社交化投资在当今银行理财市场中对于银行理财机构而言是一个提升客户服务的创新性尝试,在理财市场上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由于理财投资标的的选择有一定门槛,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很难做出符合自身风险偏好与投资需求的明智决策。社交化投资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让投资者能够分享经验、观点和策略,从其他投资者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银行理财体验感。

对于银行理财机构而言,为了适配理财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以及提供给客户愈加高质的理财服务,搭建投资理财社群是一个可以着力的方向。一方面,社群可以提高客户参与度和忠诚度,建立更紧密的客户关系。通过社交互动,客户可以接收其他投资者以及银行理财机构本身的一些投资经验、观点和策略,感受到机构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更有可能进行长期理财投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社群为银行理财机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市场宣传工具。通过社群客户的分裂式传播,帮助机构吸引新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形成有效的品牌推广渠道,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讨论,提高机构的知名度和声誉。

专栏:光大理财正在打造专业、普惠、温暖的投教与客户陪伴体系

随着银行理财赛道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理财客户越来越重视理财服务的质量。如何建立一个高质效的客户服务体系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光大理财发挥自身在金融市场的优势,积极构建专业、普惠、温暖的投教与客户陪伴体系,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

光大理财副总经理李永锋表示,对广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而言,要应对产品净值化转型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需要打造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投教与客户陪伴体系。有效的客户陪伴至少需要符合三个条件:通俗易懂的内容、便捷多样的信息渠道、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

光大理财的投教与客户陪伴体系,主要从三个方向建立:

第一是理财产品更加体系化、层次化、风险收益特征清晰化。如果理财产品的布局和命名不够体系化,客户就无法了解某一产品底层配置了多少比例的债券,债券中配置利率债和信用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配置的信用债具体有哪些行业。

第二是渠道陪伴能力。理财子公司的陪伴能力首先是陪伴渠道和理财经理成长的能力。光大理财积极赋能渠道,帮助渠道提升在定位产品、识别客户、具体销售决策建议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服务好渠道,一起服务好客户,构建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良好合作生态。

第三是客户服务能力,打造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投教与陪伴体系。实现贯穿“投前、投中、投后”的全流程发声:投前阶段,让投资者了解管理人、理解净值型理财产品;投中阶段,提供直观易懂的产品讲解,使客户充分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投后阶段,定期披露产品业绩信息、运作报告、市场异动分析等。

对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而言,要降低信息不对称,需要有效的客户陪伴。在内容服务上要做到“有货、有料、有趣、有用”,即使是专业的投教,也要努力做到通俗易懂,尽量避免曲高和寡,在不失专业性的同时,坚持“普惠、温暖”。光大理财坚守“普惠财富、服务大众”的基因和文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落实共同富裕战略积极贡献理财行业的“份额”。

(四)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是指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通过金融科技与理财业务的结合,可以帮助银行理财机构应对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诸多难点,挖掘出机构发展的新模式。银行理财机构可以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的支撑下,拓宽理财产品线上业务、完善风控模型、优化投资组合等。

1. 金融科技助力银行理财机构中后台轻量化

金融科技助力银行理财机构中后台业务运行,实现组织结构的轻量化,主要从运营、管理、合规三个层面进行赋能。

在运营层面,银行理财机构通过数字化和金融科技,优化前中后台的业务流程,提供了更高效、更快速的业务处理,从而提升运营效率。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流程,金融科技可以减少繁琐的手动操作和纸质文件处理,降低错误发生率,减轻人力资源负担。这意味着机构可以更快速地执行投资决策、处理客户请求以及监控风险,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潜在的操作风险。

在管理层面,金融科技的应用优化了业务前中后台的流程管理、减少审批环节,有效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积累的基础管理和业务推动数据,用于决策分析和进一步的管理优化,通过数据分析与智能模型,使管理层能够更好地监控风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精确性。

在合规管理层面,金融市场监管日益严格,合规要求变得更加复杂,而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机构更好地满足这些要求。通过自动化合规检查和报告生成,机构可以降低违规风险,减少了人为错误的机会。银行理财机构通过数字自动化流程实现项目和业务的可留痕、可查询、可追踪,保证了业务管理的规范高效、安全可靠。

2. 金融科技推动风险预警和管控的智能化

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现有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将过去以满足监管合规为主的被动式模式转向依托新技术进行监测预警的主动式管理模式。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司风险预警能力。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市场数据、客户行为和投资组合表现,并构建个人和企业的详细画像,同时实时抓取外部信息,包括行业动态、舆情、诉讼信息、招聘情况等多个维度的数据。这使得机构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关注对象,迅速识别可疑信息和潜在的违规操作,从而增强了风险防控和预测能力。此外,系统还能进行全产业链监控,提高了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并不断优化风险评估模型。

利用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技术,提升银行理财机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一方面,通过数据挖掘和采集,银行理财机构能够对交易对象和可投资资产进行详细分析、评级和分类,从而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机构可以构建综合的风险管理模型,通过历史数据与市场数据的输入,在对市场潜在风险进行预测的同时,寻求在面对风险时的破局之道,并通过模型模拟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风险体系升级,提升对风险管控的能力。

3. 提升银行理财机构的投研能力和资产配置效率

银行理财机构盈利的底层逻辑是通过理财产品的销售,而理财产品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与机构的投研能力与资产配置效率呈正相关。换言之,想要开发出更具备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就需要具备更适配市场环境与投资者需求的投研能力与更具效率的资产配置能力。金融科技可以在投研能力与资产配置效率这两方面全面赋能理财产品开发,提升银行理财机构整体竞争力。

在提升投研能力方面,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提供海量数据(603138)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使得银行理财机构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市场趋势、资产表现和客户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机构可以精确评估不同投资机会的风险和回报,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实现数据驱动的投研体系的建立。同时,数据驱动的投研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投资机会和优化现有的投资策略,从存量与增量两方面全面提升机构的投研综合能力。

在资产配置方面,银行理财机构可以借助金融科技,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化的量化投资模型,以实现资产配置的更加高效。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动态进行实时调整,以更准确地预测资产价格走势和风险,并快速适应不同市场条件,提高投资决策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此外,一个成熟的量化投资模型,还可以从信息的穿透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多个维度,加深对特定词语和特定底层资产的洞察整合,更加高效优质地进行资产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并针对不同风险偏好与市场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资产配置组合,实现资产配置的高效高质。

专栏:苏银理财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业务转型,统一风控夯实发展基础

自正式开业以来,苏银理财全面推进公司数智化建设,目前已建成覆盖前、中、后台的信息系统,以适应理财业务的净值化运作要求,搭建起完整数据集市与分析平台,夯实了公司业务运营基础。在“合规优先、风控为本、科技引领、专业制胜”的经营理念下,苏银理财持续加强投研与风控能力建设,强化科技赋能,努力打造业务特色鲜明的国内领先理财公司。

金融科技赋能资管业务转型的过程中,苏银理财从完善运营基础、深挖数据价值、数智化能力提升建设等三个方面稳步开展数智化建设:

完善运营基础。完整的运营管理系统是理财公司业务运作的架构基础,苏银理财统筹推进产品销售、组合管理和监管报送三大功能板块的基础系统建设。在产品销售方面,研发客户周期、最短持有等产品系列,支撑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在组合管理方面,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投资管理平台,有效支持投资交易开展;监管报送方面,实现了各类数据的统一自动加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深挖数据价值。数据治理与价值挖掘奠定了理财公司业务转型的数据基础。苏银理财已完成对内部系统和外部数据的整合,以监管数据比对报送为切入点,持续推动数据治理工作,已初步形成源头唯一,标准统一的数据集市,奠定了数智化驱动的基础。

数智化能力提升。数智化能力提升是理财子公司持续推动业务转型的不竭动力。苏银理财持续推动业务与科技的双向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强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金融科技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建立科技与业务融合的开发模式,以适应高速变化的需求场景。

综合而言,数智化能力提升是理财公司持续推动业务转型的不竭动力。苏银理财持续推动业务与科技的双向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强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金融科技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建立科技与业务融合的敏捷开发模式,以适应高速变化的需求场景。

在进行数智化建设的基础上,苏银理财研发统一风控平台。首先是统一数据,建立风控场景的主题数据域,定义一套满足内部规范标准的数据结构,实现数据实时同步。其次是统一逻辑,对投前投中投后场景下的风控指标进行统一研发,实现指标灵活配置。最后是统一架构,建立标准化指标测算服务,各业务系统不再单独开发风控逻辑。通过统一风控平台的建立,实现对风险管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推动苏银理财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 理财公司发展情况

(一)理财公司基本状况

1. 设立情况

相较于2022年的8家理财公司获批开业,截至2023年6月末新增正式及获批开业理财公司仅2家。具体来看,在2023年2月渤银理财正式开业,属于股份理财子;2023年6月法巴农银理财获批开业,为合资理财子。截至2023年6月末,我国已有31家理财公司,其中包含6家国有理财子、11家股份理财子、8家城商理财子、1家农商理财子以及5家合资理财子。当下国有行、股份行几乎都已成立理财公司并开业经营,而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农商行也已有部分设立理财公司单独经营理财业务,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获批原则,未来理财公司或将进一步扩容,但未成立理财公司的中小行很可能以代销方的角色参与理财市场。

2. 半年报净利润分析

就盈利能力而言,仍然是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建信理财位居前三,但多家理财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显著下滑。截至2023年6月末,共有3家理财公司净利润超过10亿元,分别是招银理财16.60亿、兴银理财11.58亿和建信理财11.02亿,排名与上年同期保持一致。但是相较于上年6月末,多家理财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其中渝农商理财的净利润下降幅度最高,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4.81%,理财公司还未完全走出破净“阵痛期”。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上半年平安理财、浦银理财、工银理财保持了净利润的同比增长,其中平安理财和浦银理财增长幅度较大。

(二)理财公司产品体系

1. 各理财公司存续数量统计

存续产品主要以股份理财子、国有理财子和城商理财子为主。截至2023年6月末,上述机构存续产品分别为14899、6783和6388款。合资理财子和农商理财子存续的产品较少,截至2023年6月末合计存续680款产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股份理财子不断创新产品,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此外,推出多种产品也有助于理财公司分散风险。

将产品细分到具体公司可以看出理财公司产品存续数量头部效应明显。存续产品数量多集中在头部理财公司,而其他理财公司的产品数量较头部有显著差距。具体来看,以信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为代表的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均超过了2000款,对理财市场产品数量形成了支撑力量。由于头部理财公司通常具有更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更广泛的客户基础,可以通过推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所以在理财子公司存续产品数量中,头部理财子公司占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2. 理财公司存续产品结构

在产品投资类型和风险等级上,理财公司的产品呈现出保守、稳健的运行特征。主要系理财公司普遍重仓持有债权类资产,因此产品类型和风险等级较为保守且较为集中。产品投资类型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占比91.65%;产品风险集中在二级(中低),占比70.39%。

在产品投资期限和投资起点上,理财公司的产品呈现出期限长,起点低的特征。在产品投资期限上,理财公司偏向长期运行,1年-3年期限产品超四成。在投资起点上,理财公司偏好低起点产品,投资起点在1元及以下的产品占比为57.83%。

(三)理财子公司产品费率

1. 各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平均费率

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公司各类费率中销售费率和固定管理费率较高,而托管费率相对较低。具体来看,在销售费率层面,合资理财子最高,为0.27%,城商理财子最低,为0.10%;在固定管理费率层面,城商理财子相对较高,达到0.27%,国有理财子较低,为0.14%。托管费率整体差别较小,股份理财子最高,农商理财子最低。

2. 理财公司不同投资类型存续产品平均费率比较

从不同投资类型存续产品费率数据看,截至6月末,总体上费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权益类、混合类、固定收益类。具体来看,在销售费率层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费率远高于其他三类;在固定管理费率层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权益类产品的费率明显较高;托管费率各类产品间差异较小。二季度多家理财公司通过降费率让利投资者,短期或能吸引部分投资者增加银行理财购买,但长远来看,投研能力打造下的收益表现提升才是银行理财获客的关键要素。

(四)理财公司产品收益表现

1. 各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平均收益

从不同机构类型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来看,截至6月末,农商理财子业绩表现整体较好,各类年化收益率都位于领先水平;城商理财子、股份理财子业绩表现总体较为稳定;国有理财子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以及合资理财子近1月、近3月年化收益率均为负值,其中国有理财子主因权益类产品表现不佳所致,而合资理财子发行产品收益近期表现整体不佳。

2. 理财公司不同投资类型存续产品平均收益

从不同投资类型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来看,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公司固定收益类产品表现相对稳定,混合类产品近1月、近3月年化收益率下降至负值,权益类产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大幅降至负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在各期限收益率上的表现都相对较差。

(五)理财公司资产配置情况

1. 理财公司各类资产配置比重

理财公司在当前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资产配置策略不仅影响着个体投资者的财富增长,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理财公司对大类资产配置具备较高的重视程度,具体而言,各理财公司分别从公司能力发展、产品体系构建、客户需求驱动等方面出发,对大类资产配置进行了战略定位,进而优化理财产品结构,满足投资者不同层次理财需求。

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理财公司整体配置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尤其是城商理财子、农商理财子以及合资理财子,但不同类型理财公司大类资产配置也存在一定差别。国有理财子和股份理财子产品中货币市场类资产的配置比重较大,城商理财子和农商理财子中虽然货币市场类资产的比重仅次于固定收益类,但与固定收益类资产比重存在较大差距;各公司在权益类资产中均有一定配置,但农商理财子权益类资产中的投资比重较小,合资理财子在权益类资产中的配置比重较高,达到7.24%。

2. 理财公司各类资产配置战略布局

随着银行理财行业向投资驱动方向的转变,当前各理财公司都意识到净值化时代下资产配置尤其是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性,采取大类资产配置战略。但是在各理财公司都对多资产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不同类别的理财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的战略亦存在一定差异。就客户布局为全国范围内的国有理财子和股份理财子而言,在资产配置中强调全方位、多品类资产配置的同时,积极结合国家发展状况及重大战略进行布局,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而就客户范围限定更具地域性的城商理财子、农商理财子而言,巩固固收类传统优势,积极探索权益类及另类资产配置的同时,聚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客户特质,以实现自身差异化定位。而对合资理财子而言,依托海外股东资源禀赋,注重全球优质资产的挖掘是其资产配置战略的一大重点。

六.银行理财未来发展展望

回顾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逐步修复,正式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展望未来,银行理财市场将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固收类为主流的产品结构将进一步稳固。由于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主要由银行储户转移而来,整体风险偏好较为保守,客群的有效转移在为银行理财带来大量客户资源的同时,也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稳健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固收类产品整体波动相对较小,在净值化时代下将是理财机构贯彻普惠金融理念,服务广大居民的重要抓手。

第二,陪伴式的投教将成为提升客户服务的关键。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增长乏力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银行理财投资者刚性兑付思维相对固化,理财机构应通过多样化的投教形式为客户重塑长期投资理念,理性看待市场波动。日常陪伴式的服务在有利于客户更新理念的同时,亦能避免客户在净值波动后情绪恐慌,出现大幅赎回,有效提升客户体验。

第三,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是理财机构提升经营质效的主要发力点。在全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了资管行业的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将助力理财机构进一步提升风控、交易、投研、渠道开拓等业务层面的能力,全面提升理财机构经营质效。

第四,投研能力的打造将是理财机构的长远立足点。当前众多理财机构将FOF类产品作为探索权益市场的主要发力点,FOF类产品的发力一方面有利于降低银行理财机构权益资产投研体系建设压力,另一方面通过间接的权益市场参与能够降低产品的净值波动不稳定性。但从长远来看,随着银行理财机构自身发展逐步成熟,打造完备的投研体系,通过投研能力提升直接参与权益及另类资产市场将是理财机构在银行理财市场,甚至整个资管行业的立足点。

第五,理财机构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凸显。一方面随着理财公司成为主力军的市场格局愈发显著,预计未来更多的中小银行在理财业务中将逐步由发行方转为代销方,与理财公司形成差异化的市场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在理财公司中,全国性理财公司将依托渠道和资金优势进一步打造全谱系的产品与服务格局,城农商系理财公司将进一步聚焦区域经济与居民,打造契合区域特定需求的业务体系,合资理财公司将依托海外股东优势,发力海外优质资产配置,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注:

[1]全文产品款数将子份额另行加入计算。

[2]现已引入战略投资者摩根资产管理,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加至55.55亿元,招商银行持股50亿元,摩根资产管理持股5.55亿元。

[3]上银理财、徽银理财、恒丰理财、广银理财、苏银理财暂未公布2023年中期净利润数据,而民生理财、渤银理财、北银理财由于开业时间位于2022年6月及之后,无2022年中期净利润数据。

作者丨普益标准研究员 周彦希 李振宇 王雨轩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我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我公司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于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普益标准。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