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实的投资逻辑(两个必然)抓住重组行情
以独特的选股思路(壳股体质)选到重组牛股
以简明的盘口语言(异动分析)重仓大涨股票
近十年来A股启动了两次并购重组热潮,第一次是2014-2015年,第二次就是近期的重组股行情。结合宏观和政策来看,未来几个月,预计还可能会有多个“南京化纤”“文一科技”、“大千生态”的行情不断涌现。然而,1)是否相信本次的重组行情(取决于你内心的投资逻辑是否坚定);2)如何找出潜在的重组股名单;3)能否在启动前以较重的仓位押中牛票,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你是否能在本次行情中实现收益率的跃升,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投资逻辑及方法论。本文将会把重组股投资逻辑讲透,并且列出潜在重组名单(股票池)并逐一分析,希望为大家锁定下一个重组牛股。
第一部分、并购重组行情的底层逻辑
只有理解了并购重组的底层逻辑,才能具备坚定的信念,进而赚到钱。本文最大亮点就是用简明的四段分析,把大逻辑讲透。
并购重组行情并不是一直存在,反而是A股中数年一遇的稀缺现象,重组股的赚钱效应也是比较短暂的。通过多年来分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以及对经济、政策、股市的长期跟踪,本文总结出了并购重组行情启动的四大宏观因素:
一、强大的政策力度,及背后体现的是当下经济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两个“必然”:历次并购重组行情,必然是政策推动的,而政策的出台,必然反映着当下的经济问题。
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4-2015年的并购重组行情,主要目的是淘汰落后产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经济转型转产。在政策方面,2014.3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旨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2014.5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10证监会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取消了除借壳上市以外的重大资产重组行政审批,强调“放松管制、加强监管”……
反观十年之后的2024年则更强调“新质生产力”方向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2024.4.12《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发布,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4.30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9.24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同日沪深交易所就《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明确简易审核程序的适用情形,强化简易审核程序的各方责任;以及上交所与深交所、各地证监局、金融办多次表态等……
二、经济处于新旧产业交替期,大批曾经辉煌的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更多优质企业产生上市融资需求
如果一个词形容当前经济,我会用到“冰火两重天”一词。一方面,新能源、短视频、出口、芯片、AI、航天的持续火爆,造就了一大批新兴科技企业,引领着中国经济的新方向,同时产生了大量的IPO需求。与此同时,以地产链、低端制造业为代表的“旧经济”,以及受政策影响的医药、教育及金融等行业则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不同行业生存状态的割裂,远大于14、15年新旧经济交替时的情形,这造成了没落行业公司逐步退出A股舞台,与新兴领域大批公司IPO受限并存的趋势共存的奇异景象,可以说是月亮还挂在天上,太阳就出来了,太阳和月亮的争端闹到天庭上,上面只能想办法让他们合二为一了,正所谓“两好合一好”。
三、股市处于长期低迷,导致跌出来一批足够便宜的壳资源
最近这两次并购重组行情,都是产生于股市的长期低迷之后,低迷的股市造就了一大市值很小的“壳资源”,而足够便宜恰恰是并购重组大规模发生的核心因素之一。有研究指出A股平均壳价值约为30亿元,也有观点认为20亿及以下市值的公司可以被视为纯壳。总的来说,市值15亿上下的壳资源是比较有投资价值的。
四、牛市预期叠加IPO不畅也是重组行情不可忽视的逻辑
最后的逻辑很容易被忽视,但却非常关键!如果只有政策预期而缺少牛市预期,并购重组行情也难以启动,原因很简单,如果大家都过于悲观,企业家也会倾向于“躺平”,而不会去冒风险折腾并购重组。这也是为什么并购重组行情往往发端于牛市早期或初期的原因--当你还在悲观时,先知先觉的人已经在行动了。同时,之前的漫漫熊市导致的IPO途径不畅,则是给了并购重组行情最后一个重要的助推。往往在股市走牛之后,随着IPO放开,重组逻辑又要偃旗息鼓多年,等待下一次历史性机遇了。
第二部分、如何选择潜在重组标的
理解了大逻辑,下面就是如何选股。小市值的股票很多,一个人看一个月都看不完。如何选择个股?本文提出了初筛的方法以及深入研究的步骤,并在下文将我们选出的股票进行逐一研究,并非投资建议或暗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选择重组标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壳股体质”,这是本文独创的概念,具体包括卖身意愿,被收购的理由等,实质上是买卖双方的心理预期及博弈的体现,核心的三要素是市值够小、业绩够差、股东变化够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分析:
1、首先关注股东情况,尤其是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实控人状况、以及新进入股东情况
大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越高的,往往卖壳动力越强。实控人除了一个上市公司壳资源之外,如果没有其他生意或资产,或者比较缺钱(高比例质押、存在个人债务纠纷)、没什么特别强的事业心的,都是倾向于卖壳的因素。可以从上市公司资料以及实控人的新闻报导、讲话中多维度了解。
除了实控人之外,新进入小股东(尤其是QFII,也包括自然人)的变化也非常非常重要!甚至可以作为除市值因素之外,筛选重组股的第二个核心指标。从过往案例来看,停牌筹划重组前,冠以QFII名称的资金常常会“压哨”进场,有的还会结队集群出现。例如文一科技、佛塑科技等新进的一群外资股东及个人股东等。再比如世茂能源,根据财联社的综合报道,公司11月11日停牌,当晚公告拟跨界进入半导体材料领域。至14日晚间,公司公告终止筹划此次重组,并披露了停盘前一个交易日,即11月8日的股东榜:较9月30日(三季报)榜单新进了4家QFII,依次是摩根士丹利国际、瑞士银行、摩根大通证券、高盛公司。其中,瑞士银行、高盛公司近一年内虽也曾现身世茂能源股东榜,但相比之前的持股规模,其在11月8日股东榜上持股量均有成倍提升,显示近期作了大举增持。再比如,阳谷华泰10月25日起停牌筹划重组,而该公司披露的截至24日的股东榜显示,摩根士丹利国际新进,持有近200万股;此前,阳谷华泰因回购事项,刚刚披露了截至22日的股东榜,并无一家QFII上榜。这说明,摩根士丹利国际在23日、24日两天内展开抢筹,并于停牌前夕“成功”跻身公司股东榜。同步地,阳谷华泰股价在10月23日、24日也有异动,两日累计涨幅近10%,同期创业板指累计下跌1.89%。至11月1日,阳谷华泰带着拟购买波米科技100%股份,跨界进入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重组计划复牌,股价走出两个一字板。
由此看来,新股东压哨般的提前“抢筹”与重组股卡点式的股价“抢跑”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匹配关联”。此中的逻辑也很简单:当有资格的人全部上桌之后,宴席才能开始。
还有一种大股东需要格外关注,那就是大股东名下有较多资产,并且这些资产有上市需求(或提升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的需求),以地方国企或军工国企为主。
2、市值够小是壳资源的“基本素养”
就像市盈率一样,市值是壳资源是否有价值的核心因素。现在市场上有一批市值15亿上下的壳资源,一般来说15亿市值往往就是一个纯壳的价格。我们应该从这里面精选出一批体质健康的好壳,买入并埋伏。
3、经营状况(营收规模小、主业萎缩、公司缺钱、行业前景黯淡、品牌价值低等都是加分项)
壳公司经营状况的评估标准不同于价值投资的股票,它的营收规模较小为好,主业不断萎缩、前景黯淡的上市公司才会被实控人卖掉,而稳定的业务、较高的品牌价值则是壳资源的劣势。举个例子,如果壳公司是消费品公司,且有一定品牌价值和稳定的现金流及利润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实控人不急于卖壳,因为他既不缺钱,还能享受经营和管理的乐趣(和地位)。这就像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份稳定工作,哪怕薪水很低,也会阻碍他去闯天下。
如果公司营收利润指标恶化,即将ST,尤其是业绩导致的ST,并且行业的未来看不到复苏希望,那么实控人卖壳的意愿也会大大增加。
4、资产负债率及资产状况,低负债以及资产容易处理的公司
从账面上来看,壳资源的资产负债率一般来说是越低越好,资产越清晰明了、容易变现越好。总的来说,麻烦越少的壳才是好壳。
如果当前净资产越值钱,在同样市值条件下,吸引力自然就越大。比如说,如果可变现的净资产等于市值的情况下,散户有机会以当前股价买入股票,而买壳一方则必须支付溢价,这就是大千生态11月5日所发生的事情。
5、法律风险是阻碍并购重组的最重要拦路虎
必须要规避法律风险壳公司,因为买壳的人也会这么做。具有较大法律风险的壳公司及实控人,是卖壳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竞争对手为了阻碍某个壳交易,往往也会使用神秘力量,去放大(或触发)壳公司的法律风险。
由于ST股往往是交易所帮我们筛选出来的存在较多的经营及法律问题的公司,在投资时需要格外谨慎,或者干脆回避ST板块。
6、其他,例如所属板块、重组传闻、历史上股价异动、历史上并购重组及意向等
壳公司多出自于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由于规定较严,极少有成功卖壳的案例。
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历史上并购重组传闻,历史上股价异动的现象等,虽然放在最后,但确实头等重要的线索。
第三、没有任何信息优势的散户如何在启动之前重仓精准买入?批量押注+盘口异动调仓
重组股投资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押宝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原则选出若干个股,批量买入。关键的是,平均买入会导致无法重仓买到涨幅最大的个股,从而降低收益率。我们的办法是,根据交易异动随时调仓。可以作为观察指标的异动包括:
1、交易量的变化,如果连续放量要格外重视
2、盘口异动,尤其是早盘异动。例如反复的突然盘中拉起后,任由股价自由回落
3、放量上涨后的缩量回调
4、洗盘的动作,例如反复的快速破位下行,跌破均线,同时结合量能放大
5、龙虎榜的异动等
……
第四、潜在并购重组受益股分析
如何抓到重组牛股-并购重组投资逻辑及重组概念股分析
第一篇 并购重组投资逻辑
坚定的投资逻辑(两个必然)助你抓住重组行情
独特的选股思路(壳股体质)助你选到重组牛股
简明的盘口语言(异动分析)助你重仓大涨股票
近十年来A股启动了两次并购重组热潮,第一次是2014-2015年,第二次就是近期的重组股行情。结合宏观和政策来看,未来几个月,预计还可能会有多个“南京化纤”“文一科技”、“大千生态”的行情不断涌现。然而,1)是否相信本次的重组行情(取决于你内心的投资逻辑是否坚定);2)如何找出潜在的重组股名单;3)能否在启动前以较重的仓位押中牛票,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你是否能在本次行情中实现收益率的跃升,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投资逻辑及方法论。本文将会把重组股投资逻辑讲透,并且列出潜在重组名单(股票池)并逐一分析,希望为大家锁定下一个重组牛股。
第一部分、并购重组行情的底层逻辑
只有理解并购重组的底层逻辑,才能具备坚定的信念,进而赚到钱。本文最大亮点就是用简明的四段分析,把大逻辑讲透。
并购重组行情并不是一直存在,反而是A股中数年一遇的稀缺现象,重组股的赚钱效应也是比较短暂的。通过多年来分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以及对经济、政策、股市的长期跟踪,本文总结出了并购重组行情启动的四大宏观因素:
一、强大的政策力度,及背后体现的是当下经济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两个“必然”:历次并购重组行情,必然是政策推动的,而政策的出台,必然反映着当下的经济问题。
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4-2015年的并购重组行情,主要目的是淘汰落后产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经济转型转产。在政策方面,2014.3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旨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2014.5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10证监会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取消了除借壳上市以外的重大资产重组行政审批,强调“放松管制、加强监管”……
反观十年之后的2024年则更强调“新质生产力”方向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2024.4.12《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发布,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4.30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9.24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同日沪深交易所就《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明确简易审核程序的适用情形,强化简易审核程序的各方责任;以及上交所与深交所、各地证监局、金融办多次表态等……
二、经济处于新旧产业交替期,大批曾经辉煌的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更多优质企业产生上市融资需求
如果一个词形容当前经济,我会用到“冰火两重天”一词。一方面,新能源、短视频、出口、芯片、AI、航天的持续火爆,造就了一大批新兴科技企业,引领着中国经济的新方向,同时产生了大量的IPO需求。与此同时,以地产链、低端制造业为代表的“旧经济”,以及受政策影响的医药、教育及金融等行业则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不同行业生存状态的割裂,远大于14、15年新旧经济交替时的情形,这造成了没落行业公司逐步退出A股舞台,与新兴领域大批公司IPO受限并存的趋势共存的奇异景象,可以说是月亮还挂在天上,太阳就出来了,太阳和月亮的争端闹到天庭上,上面只能想办法让他们合二为一了,正所谓“两好合一好”。
三、股市处于长期低迷,导致跌出来一批足够便宜的壳资源
最近这两次并购重组行情,都是产生于股市的长期低迷之后,低迷的股市造就了一大市值很小的“壳资源”,而足够便宜恰恰是并购重组大规模发生的核心因素之一。有研究指出A股平均壳价值约为30亿元,也有观点认为20亿及以下市值的公司可以被视为纯壳。总的来说,市值15亿上下的壳资源是比较有投资价值的。
四、牛市预期叠加IPO不畅也是重组行情不可忽视的逻辑
最后的逻辑很容易被忽视,但却非常关键!如果只有政策预期而缺少牛市预期,并购重组行情也难以启动,原因很简单,如果大家都过于悲观,企业家也会倾向于“躺平”,而不会去冒风险折腾并购重组。这也是为什么并购重组行情往往发端于牛市早期或初期的原因--当你还在悲观时,先知先觉的人已经在行动了。同时,之前的漫漫熊市导致的IPO途径不畅,则是给了并购重组行情最后一个重要的助推。往往在股市走牛之后,随着IPO放开,重组逻辑又要偃旗息鼓多年,等待下一次历史性机遇了。
第二部分、如何选择潜在重组标的
理解了大逻辑,下面就是如何选股。小市值的股票很多,一个人看一个月都看不完。如何选择个股?本文提出了初筛的方法以及深入研究的步骤,并在下文将我们选出的股票进行逐一研究,并非投资建议或暗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选择重组标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壳股体质”,这是本文独创的概念,具体包括卖身意愿,被收购的理由等,实质上是买卖双方的心理预期及博弈的体现,核心的三要素是市值够小、业绩够差、股东变化够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分析:
1、首先关注股东情况,核心是新进入股东情况,尤其是QFII;其次关注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实控人状况
本文的核心逻辑是,宴会开始之前会陆续有重要宾客上桌!新进入股东(尤其是QFII,也包括自然人)的变化非常重要!这应当作为除市值因素之外,筛选重组股的核心指标。根据公司公告及财联社等媒体的综合报道,从过往案例来看,停牌筹划重组前,冠以QFII名称的资金常常会“压哨”进场,有的还会结队集群出现。例如文一科技、佛塑科技等新进的一群外资股东及个人股东等。再比如世茂能源,公司11月11日停牌,当晚公告拟跨界进入半导体材料领域。至14日晚间,公司公告终止筹划此次重组,并披露了停盘前一个交易日,即11月8日的股东榜:较9月30日(三季报)榜单新进了4家QFII,依次是摩根士丹利国际、瑞士银行、摩根大通证券、高盛公司。其中,瑞士银行、高盛公司近一年内虽也曾现身世茂能源股东榜,但相比之前的持股规模,其在11月8日股东榜上持股量均有成倍提升,显示近期作了大举增持。再比如,阳谷华泰10月25日起停牌筹划重组,而该公司披露的截至24日的股东榜显示,摩根士丹利国际新进,持有近200万股;此前,阳谷华泰因回购事项,刚刚披露了截至22日的股东榜,并无一家QFII上榜。这说明,摩根士丹利国际在23日、24日两天内展开抢筹,并于停牌前夕“成功”跻身公司股东榜。同步地,阳谷华泰股价在10月23日、24日也有异动,两日累计涨幅近10%,同期创业板指累计下跌1.89%。至11月1日,阳谷华泰带着拟购买波米科技100%股份,跨界进入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重组计划复牌,股价走出两个一字板。
由此看来,新股东压哨般的提前“抢筹”与重组股卡点式的股价“抢跑”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匹配关联”。此中的逻辑也很简单:当有资格的人全部上桌之后,宴席才能开始。
还有一种大股东需要格外关注,那就是大股东名下有较多资产,并且这些资产有上市需求(或提升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的需求),以地方国企或军工国企为主。
大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越高的,往往卖壳动力越强。实控人除了一个上市公司壳资源之外,如果没有其他生意或资产,或者比较缺钱(高比例质押、存在个人债务纠纷)、没什么特别强的事业心的,都是倾向于卖壳的因素。可以从上市公司资料以及实控人的新闻报导、讲话中多维度了解。
2、市值够小是壳资源的“基本素养”
就像市盈率一样,市值是壳资源是否有价值的核心因素。现在市场上有一批市值15亿上下的壳资源,一般来说15亿市值往往就是一个纯壳的价格。我们应该从这里面精选出一批体质健康的好壳,买入并埋伏。
3、经营状况(营收规模小、主业萎缩、公司缺钱、行业前景黯淡、品牌价值低等都是加分项)
壳公司经营状况的评估标准不同于价值投资的股票,它的营收规模较小为好,主业不断萎缩、前景黯淡的上市公司才会被实控人卖掉,而稳定的业务、较高的品牌价值则是壳资源的劣势。举个例子,如果壳公司是消费品公司,且有一定品牌价值和稳定的现金流及利润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实控人不急于卖壳,因为他既不缺钱,还能享受经营和管理的乐趣(和地位)。这就像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份稳定工作,哪怕薪水很低,也会阻碍他去闯天下。
如果公司营收利润指标恶化,即将ST,尤其是业绩导致的ST,并且行业的未来看不到复苏希望,那么实控人卖壳的意愿也会大大增加。
4、资产负债率及资产状况,低负债以及资产容易处理的公司
从账面上来看,壳资源的资产负债率一般来说是越低越好,资产越清晰明了、容易变现越好。总的来说,麻烦越少的壳才是好壳。
如果当前净资产越值钱,在同样市值条件下,吸引力自然就越大。比如说,如果可变现的净资产等于市值的情况下,散户有机会以当前股价买入股票,而买壳一方则必须支付溢价,这就是大千生态11月5日所发生的事情。
5、法律风险是阻碍并购重组的最重要拦路虎
必须要规避法律风险壳公司,因为买壳的人也会这么做。具有较大法律风险的壳公司及实控人,是卖壳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竞争对手为了阻碍某个壳交易,往往也会使用神秘力量,去放大(或触发)壳公司的法律风险。
由于ST股往往是交易所帮我们筛选出来的存在较多的经营及法律问题的公司,在投资时需要格外谨慎,或者干脆回避ST板块。
6、其他,例如所属板块、重组传闻、历史上股价异动、历史上并购重组及意向等
壳公司多出自于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由于规定较严,极少有成功卖壳的案例。
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历史上并购重组传闻,历史上股价异动的现象等,虽然放在最后,但确实头等重要的线索。
第三、没有任何信息优势的散户如何在启动之前重仓精准买入?批量押注+盘口异动调仓
重组股投资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押宝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原则选出若干个股,批量买入。关键的是,平均买入会导致无法重仓买到涨幅最大的个股,从而降低收益率。我们的办法是,根据交易异动随时调仓。可以作为观察指标的异动包括:
1、交易量的变化,如果连续放量要格外重视
2、盘口异动,尤其是早盘异动。例如反复的突然盘中拉起后,任由股价自由回落
3、放量上涨后的缩量回调
4、洗盘的动作,例如反复的快速破位下行,跌破均线,同时结合量能放大
5、龙虎榜的异动等
……
第四、潜在并购重组受益股分析
……
下文将详细筛选、分析个股及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