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把股票分红、除息、除权讲个透
最近好几次看到@不明真相的群众 和球友讨论股票分红和除权除息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比较基础的投资知识,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把道理讲个透。
首先我们讲一下分红,一般来说,股东可以以三种形式实现分红权:
1、以上市公司当年利润派发现金;
2、以公司当年利润派发新股;
3、以公司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
我们常说的“分红”大多数情况下是第一种——派发现金;第二种“分红”我们一般称为“送股”;第三种分红我们一般称为“转股”。第二种和第三种我们一般称为“送转”。
交易所一般会在权益登记日(或最后交易日)的次一日,对该证券的【参考价格】进行【除权除息】的处理。
对于“现金分红”,做“除息”操作;对“送转分红”,做“除权”操作。
除息报价=股息登记日收盘价-每股现金股利(股息除权报价)
送转股除权报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除以(1+每股送转股比例)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所谓“除权除息”其实只是交易所对“参考价格”的一个修正。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种“除权除息”的修正呢?
因为交易所有义务向全体投资者输出正确的“价格信号”。
首先,除权问题。
送股转股其实只是公司财务的会计操作,对于公司价值没有实质影响。若某公司送股转股比例为50%;原本拥有1万股的大脸猫,在送转股后将拥有1.5万股。此时交易所若不做除权操作,大脸猫可能误认为仅凭这一操作使自己身价暴涨50%。这显然是荒谬的。
除息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
若该公司股价为10元,处置资产获取了一大笔现金作特殊分红,每股分红5元。此时交易所若不做除息操作,那么愚蠢的大脸猫岂不是会以为在权益登记日买入就能暴赚50%?
也正是如此简单的道理,全世界的交易所都会进行除权除息的操作。因为如果不做此操作,我们看到的所有历史价格和K线图都是失真的,也会对一些入门的投资者产生重大误导。
那么就会有人问了,如果分红后要除息除权,那么分红岂不是毫无意义?
这个问题的答案会稍微复杂一点。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围度来解答。
1、在【无税收的完美市场】上,分红确实是毫无意义的——这是著名的MM定理(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的【股利政策无关论】。
简而言之,如果这只母鸡(上市公司)确实属于你本人,母鸡生蛋的过程又不会被抽取税收,那么母鸡在生蛋前一瞬间的体重肯定等于生蛋后的体重加上蛋的重量。
(这时候母鸡的体重当然要做“除权除息”的操作啊,不然岂不是可以虚空爆蛋?)
在这种理论环境中,“现金分红”与“上市公司回购注销股票”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操作。
2、但是在一个不完美市场,【现金分红】和【回购注销】是确保【母鸡确实属于你本人】的关键之一。
我们所在的市场环境是不完美的,如果没有【现金分红】和【回购注销】,我们持有的股票有可能只是一张废纸。
母鸡的价值可能是一个确定量,但我们对母鸡的“所有权”却可能打折扣,若我们不能享受鸡蛋,我们很难保证我们和这只母鸡有什么确切关系。我们不了解母鸡的身体情况,也不能享受母鸡的回馈。
换言之,“分红”和“回购注销”并不能提高这家公司的价值,但确是你的股票价值与这家公司价值之间的桥梁。
换言之,市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预期越糟糕,“分红”和“回购注销”越是大利好(边际改善);而那些治理结构本身就良好的公司,本身就很在乎股东权益的公司,分红和回购注销所带来的边际改善就不会特别大。
对于治理结构非常优秀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他们就压根儿不会考虑现金分红这回事。
而反面例子是“恒生高股息指数”跌得一塌糊涂,不断踩大雷——因为有的母鸡生蛋,完全是“杀鸡取卵”。
3、考虑税收的话,情况会更复杂一些
各国的税收政策不同,在美国,股票现金分红是需要缴纳所得税的。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MM定理的推导,现金分红其实是“降低公司价值”的行为。这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从不现金分红的原因。而回购注销等于免税的现金分红,显然是更好的回报股东的策略。
在中国,投资者受到了更多的政策优待。
对于持股满一年(以卖出日期计算)的个人投资者,现金分红免缴个人所得税,这时现金分红是与回购注销等价的。
对于持股小于一年的个人投资者,由于需要缴税,现金分红不如回购注销。
然而,如果是公司账户投资股票,考虑到股价上涨后卖出需承担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分红除权能起到“账面亏损”的避税作用,反而是现金分红更有利。
【我有一位朋友就是误通过公司账户炒股,结果不得不承受上亿元的所得税,真是幸福的烦恼。这时候如果他想适当筹划税务,可以考虑的方法就是现金分红——当然股票的低分红很难满足这一需求,正确的做法是操作基金分红造成账面亏损。这里不展开了。】
这样我们就把【现金分红】和【除息】的问题讲透了。接下来讲一下【送转】和【除权】。
如果说上面的内容很“价值投资”,下面讲的可能就有点投机属性了。
为什么A股以前一直喜欢炒作“高送转”?
一张股票分为两张,我们瞬间就身家翻倍了。
这看似很荒谬,但只要大家相信有人会接盘,就真的会有人去接盘。
其实不止是A股,我们关注一下港股、美股,即使是特斯拉、腾讯这类公司,在宣布送股、转股、拆股这类操作后,股价一般都会有不俗的表现。
巴菲特认为这纯粹是一种骗局,因此伯克希尔哈撒韦的A类股从不拆股。目前47万美元一股,是真正的世界股王。(未能免俗,为了照顾更多人的关切,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是拆出了小份额的B类股,目前每股315美元)
至于这种“割韭骗局”为啥在全世界这么流行呢?我想引用对“割韭学”研究颇深的炒房头目欧成效的一段话来解释。这段话是讲天津“文交所”的。
以下为引用,本人对下面每个字都不负责任:
我问一个提问者,假设一幅价值180万元的画,分割成200W股股份。
“请问,在文交所交易的时候,它的股价大致是多少”。
那个纯良的小伙,左思右想。犹豫了半天。
脸憋得通红。最后才勉强答出来,“我觉得1元吧,涨了10%是因为流动性溢价”。
我哈哈大笑,说“真的涨了多少,得看文交所的历史事实”。
在真实的历史上,都发生了什么事呢。
愿望是良好的。
实践是残酷的。
一幅¥180W的字画,“文交所”绝对不会把它切割成200万份。
那分多少份呢,1000W份。
如果更过分呢,1亿份。
如果更更过分,10亿份。
切成200万份。股价:1元/股。
切成1000万份。股价:1元股。
切成10000万份。股价:1元股。
切成100000万份。股价:还是1元股。
文交所到了后期,发生了“奇异”的事。
如果一手是500股的话,则无论你“切碎”到多少比例。“一手”永远都是RMB 500元左右。
伍佰元啥意思,那就是老头老太买小菜的金额!
$腾讯控股(00700)$ $招商银行(SH600036)$ $贵州茅台(SH6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