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被称为投资行业的基石,近十年来,市场上研报的数量大幅增长。那么究竟什么是研报?为什么要读研报?应该怎么读研报?本期告诉你答案>>

一、什么是研报?

(一)研报的定义

研报,是券商或大型研究部门对上市公司及相关产品的价值进行分析,或对股市行情、细分行业、宏观策略进行分析,所作出的研究报告。

一份完整的券商研报,一般会以事实、数据、调研信息等作为依据,进行深入、综合分析后,总结出关于上市公司、行业或宏观政策的看法。

(二)研报的分类

研报主要分为买方研报和卖方研报两种。我们通常看到和讨论的“研报”,其实更多指的是卖方研报。

(1)卖方研报

主要是指证券公司研究部门/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给客户提供建议。

之所以叫卖方,并不是说券商要把研究报告卖给买方,而是因为证券公司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其客户在券商交易所缴纳的佣金——分仓佣金。

研究水平越高,给买方带来的收益越多,分仓佣金也就越多。因此,卖方研报其实是券商给客户的“附加服务”。

(2)买方研报

主要是指基金公司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指导自身投资从而发布的给自己看的研究报告。

因为直接指导投资,因此比较具体和客观。买方研报一般以卖方研报为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A股市场研报整体概览

券商研究行业的勤奋度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尽管最近几年A股市场的波动加大,但机构投资者的调研频率继续攀升,覆盖的个股数量亦明显增加。

从发布的数量来看,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2023年全年证券业产出研报总数量为19.85万篇,证券分析师涉及2420位,平均每人产出研报82份。

从各券商覆盖的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来看,有15家券商覆盖了超500家上市公司,其中最多的券商覆盖了1044家上市公司,有42家券商覆盖的上市公司数量在100至500家之间。

从发布机构来看,大型券商研究机构是贡献研报的主力军。以2023年为例,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兴业证券、华泰证券、中信建投、浙商证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海通证券、招商证券等券商研报年发布数量位居前十,其中中信证券发布了10251份研报。

从研报平均阅读热度来看,行业及公司研究热度最高,其次为策略研究和宏观策略。

三、为什么要读研报?

读研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取专业知识和行业分析

研报通常包含关于特定行业或公司的详细分析,提供了关于宏观经济、投资策略、行业发展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了解行业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

(二)量化数据和经验借鉴

研报中包含了机构经过复盘得出的市场表现经验和数据规律,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利用这些经验和数据,可以加深对市场的认识,并在自己的投资决策中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分析方法和逻辑

通过研读研报,可以了解机构如何分析宏观经济趋势,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选股逻辑和方法。

(四)追踪行业和公司的发展

研报提供了关于公司和行业的最新信息,帮助读者追踪其发展和变化,这对于把握市场动态和投资机会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读研报不仅是投资者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也是提升个人投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研报,投资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四、券商研报怎么看

如前文所言,作为散户投资者个人,我们不可能读尽市面上的每一篇研报,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选择重点类别进行阅读。

另一方面,选择符合自己交易系统的行业和个股,同时将有效信息融会贯通进自己的交易系统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投资者仔细筛选、认真甄别。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才能通过阅读研报实现对自身的投资水平提高?个人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和提炼研报中的以下内容:

(一)了解作者和机构背景

研究报告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其所在机构的声誉。高信誉机构的报告通常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

(二)查看报告日期

经济和市场状况快速变化,确保报告的数据和分析是基于当前或最近的市场环境。

(三)阅读摘要和结论

阅读前文的摘要和结论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报告的要点,总结分析师的关键观点和结论。

(四)审视数据和分析方法

数据的选取和分析方法的透明度是评估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核查数据来源,如公司报表、政府公告。另一方面也需识别分析方法,如财务比率分析、估值模型(DCF、PE、相对估值法等)。

(五)对比多家机构的研报

不同分析师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视角和结论。了解市场上不同声音,识别分析中较为一致的观点和差异点,才能提炼出研报的精华。

五、总结

巧用研报观点,从“变”中求真,方能事半功倍!看研报是提升投资分析能力的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看、去学习、去研究,才能逐步从投资小白逐步晋升为专业投资者。

在这条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希望能与大家一路同行,下一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宏观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