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初现 国内先驱探寻“什么是比特币”
6年前,还没有创立比特币中国的杨林科打开电脑,朋友黄笑宇的QQ签名激发了他的好奇,“想玩比特币的找我。”
点开对话框,杨林科问了至今依然有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什么是比特币?”
对这个问题的探寻,后来导致了包括杨林科在内的一拨人的人生分野和财富变化。这拨人中,有英语老师,有做实业的商人,有科幻小说作家,有在校的大学生,有私募基金的分析师,有手握资本的投资人,还有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
他们最初以布道者的身份向中国人普及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以先行者的行动力埋头连接出一个产业。五六年的时间里,上百万的中国人向世界展示了他们对比特币的热情。
留守的布道者已经成为中国比特币圈子里最先拥抱财富的顶层,知道答案的人跟随他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圈外人咂舌的金钱神话。
对比特币的争议、质疑、不屑仍未消失,但3000亿市值的比特币市场并未理会这些声音,无论接受与否,它正沿着自己的轨道转动齿轮,在人类的科技和金融史上镌刻痕迹。
【萌芽】
中国的比特币布道者们关注到比特币的时间,已经比国外的信仰者们晚了2到3年。
2008年11月1日,一个化名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的人制造出问题并给出了答案。
这个至今从未露面的神秘人物,在密码学论坛的邮件组中贴出了一篇研究论文。这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文章,提出了一种完全通过点对点技术,使在线支付能够直接由一方传输给另一方的系统框架。
这套系统试图使交易在互联网中摆脱第三方金融机构,让每一个参与者自建并共同维护安全与信任,使交易重新回归到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点对点形态中。贡献计算机算力的维护者将获得比特币的奖励,这个过程被后来者称作“挖矿”。
不过3个月的时间,中本聪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2009年1月3日,中本聪用个人电脑挖出了50个比特币,第一批比特币从一纸论文走进了互联网。国外的爱好者们加入挖矿行列。
中本聪写下比特币的论文时,币圈知名人士李笑来刚刚离开新东方,投入到自己的创业公司中。两年后,他才看到这篇论文。
巴比特的创始人长铗当时还在中国地质大学读研究生,但他早已是一名科幻小说的作家。比特币的论文出现时,他已经连续三年摘取中国科幻小说的最高荣誉“银河奖”。
当过兵的杨林科已经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养生设备供应和安装的生意在他的故乡温州做得风生水起。
好在已经有人开始体验挖矿,在一家P2P视频网站从事技术开发的吴钢,在2009年6月打开一封介绍比特币系统的邮件,他顺手下载、安装,在公司的电脑上运转起来。
人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忙碌时,从未想到这个代码式的电子现金后来会在金融市场中爆发出潜力。
【探寻】
为什么比特币会在2008年、2009年的时候产生?
第一批比特币产生的创世区块中或许埋藏着答案,中本聪在其中安插了2009年1月3日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新闻标题,“英国的财政大臣达林被迫考虑第二次出手纾解银行危机”。
这句话被中本聪的簇拥者解读为“他对传统银行这种中心化的金融机构的嘲讽”。
那场2007年由美国房屋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海啸持续了3年之久,美国政府已经拿出7000亿美元挽救这场金融危机,但效果甚微,银行和债券公司要么破产,要么申请政府接管。
曾有65%的美国民众对此表示不满,人们发现,大银行们先是主张放任型扩张,出了事却要从国库里掏纳税人的钱来解救,导致信用破产,民众失业。
比特币的诞生客观上与金融危机相关,这个恒定产量为2100万枚的电子现金在30年内逐步产生,这套系统被人看做是解决通货膨胀的一场实验。最早加入实验的是一群精通计算机程序工作的极客。
他们下载软件,分享开源项目,投入运算能力,和中本聪在bitcointalk这样的论坛中交流,不断升级、扩展这套网络,维护比特币的社区。
在国内的比特币圈子里,后来创办了“Haobtc.com”的吴钢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比特币矿工,他挖币纯粹是一个程序员想体验这项技术的本能,经常活跃在爱好者和中本聪交流的bitcointalk.org的论坛里。
吴钢隐约记得当时挖出比特币的数量,“8000多吧。”
后来很多得知这个数字的人都会露出惊叹的表情,但当时的比特币还一文不值,吴钢从公司离职时,钱包文件就留在公司的电脑里,没有带走。
但吴钢已然对比特币产生了兴趣,这种去中心化的电子货币将铸币权授予了每一个参与挖矿的普通人,只要有一台电脑,接上互联网就可以产生比特币。
这意味着没有一个像“中央银行”的发行者可以控制它,交易的验证和记录及整个系统的维护都由矿工进行。
吴钢越想越觉得比特币充满了无限的空间,但又为它的普及感到担忧。他以“星空”的网名开始创建并加入一些比特币社群,普及比特币的常识。
【价格】
相比货币,早期的比特币更像极客圈子里的玩具,没人想过用它来购买现实世界的东西。
直到2010年5月,佛罗里达州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用1万比特币购买了价值25美元的约翰棒披萨优惠券,这项交易诞生了比特币第一个公允汇率,一个比特币值0.3美分。
比特币有了价格,矿工或许会为之兴奋,但用中本聪的话说,对比特币的拥有更像是一种爱好者的收藏。
直到两个月后,有人嗅到这其中的商业味道。2010年7月,世界上第一个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在日本东京出现。
交易所的出现丰富了比特币的获取渠道,比特币明码标价地在互联网上出售,当时,每个比特币的价格还不到5美分。交易平台就像一个集成的屏幕,呈现着每天比特币涨跌的图景。
2010年12月12日6点22分,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在论坛上发完最后一个帖子,留下了575封邮件和364次在线活跃的记录后,再也没有出现。
这一切还未与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人沾边,时间承载着比特币的小船向2011年驶去,谁也不知道这艘船会经历怎样的风暴,会装载财富还是仅仅空驶遨游,但中国的先行者已经等在路上。
2011年1月,交易平台Mt.Gox上,一个比特币的价格不到30美分。
中国进场 交易所、矿机、资讯网站首现
如果对着比特币的价格图表做个猜想,2011年2月的早上,某个比特币的持有者脸上一定会露出惊喜的表情。Mt.Gox交易平台上,上个月才29美分的比特币一下涨到了1美元上下。
李笑来被这个与美元产生兑换比率的电子货币所吸引。他从网上下载了中本聪的白皮书,“从头至尾反复研读了若干遍。”他在一篇文章中称,自己以均价6美元的价格,入手了2100个比特币。
当比特币能1:1兑换美元时,就引发了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的报道。
也大约是从那时起,比特币开始被打上了数字标记,在价格的涨涨跌跌中一次次成为外界讨论的对象,吸引着媒体无数次的报道。
无论这些讨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客观上让比特币突破了极客的圈子,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2011年至2012年间,被这些讨论吸引的中国人终于开始关注比特币,先驱们登上了这艘航船。
国内开始有了传播比特币资讯的网站,第一家比特币交易所上线,专门挖矿的显卡矿机短时间内研发产出,比特币的大幕正式在中国拉开。
【吸引】
“这是一场越早参与就越划算的实验,因为它本身就是钱,时间就是比特币。”李笑来这样描述了他2011年对比特币的认知。
他在美国的《连线》杂志上第一次知道了比特币这个词。他购入2100个比特币后的两周内,比特币的价格上涨到了22美元,“我的1.2万美元已经变成了4万多美元。”
长铗则是在积累他创作的科幻小说素材时,注意到了比特币。这种电子货币由计算算力产生的过程,像极了他在2009年发表的作品《屠龙之技》。
在他构思这部小说时,他的脑海中就呈现过一种未来的图景:当人类进入云计算的时代,社会将会发生变革,计算机会成为一种权力,谁掌握了算力,谁便是权力的拥有者。
长铗的小说现在看来有点预言家的意思,他的好友吴忌寒后来创立了比特大陆。这家靠着生产矿机、筹建矿池成长起来的公司,长期占据着比特币全网算力的头部位置。
而2011年的吴忌寒还在风投公司做分析师和投资经理。在北大读金融系的时候,吴忌寒就思考过“去中心化货币”这种问题,直到读到中本聪的论文,才真正了解了比特币。他决定翻译这篇论文,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认识它。
【布道】
吴忌寒翻译的比特币白皮书发表在巴比特网站上。巴比特是长铗和吴忌寒在2011年一起创立的资讯网站。他们的初衷是向国人普及比特币。
当时的长铗还是南宁国土资源规划院里的一名公务员,他对搭建网站一直有兴趣,和吴忌寒凑了几千块钱,租了一个服务器,巴比特就这么面世了。
网站最初是个人博客的雏形,长铗利用业余时间维护,他的印象中,最初,国内比特币圈子里仅有的十几人都在网站上注册了账户,大伙一起翻译一些比特币的资讯和文章。文末再留下比特币的地址,邀请读者给作者打赏。
长铗还记得,文章的第一笔赏金只有零点几个比特币,后来才知道,那还是博主之一吴忌寒“赞助”的。
2011年8月,吴忌寒在巴比特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是他用比特币在中国购物的经历。
他帮同事在淘宝上购买了一次云服务的内存升级,只需8.88元人民币,商家接受比特币支付,他花了0.1个比特币,将同事的云服务内存从2GB的空间提升到了18GB。
吴忌寒把这次购物的美妙体验形容为“像是小时候第一次放风筝”。
事实上,在那之前的半个月,他已经在淘宝上用比特币购买过一双奢侈品拖鞋。
这些购物体验,让他既感受到了风筝飞翔的欣喜,也发现了风筝线的局限。
当时还属于新兴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被吴忌寒看作“可善加利用”的在线钱包,但这种天生的在线钱包,受困于资金不足,存在无法填补的安全漏洞风险。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吴忌寒看来,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的痛点,还包括买家需要的第三方担保,商家需要的便捷收款码等问题。
从事分析师的吴忌寒从痛点中看到可供风筝放线翱翔的天空,他断言,“比特币是国内互联网创业者的又一次黄金机遇。”
【参与】
2011年的杨林科抓住了这个机遇。在向他的程序员朋友黄笑宇了解了“什么是比特币”之后,他追问了第二个问题,“能赚钱吗?”
黄笑宇“应该能吧”的回复有点模棱两可,但他告诉杨林科,国外已经有一个名叫Mt.Gox的比特币交易平台,拥有全球90%的交易量,靠手续费赚钱。
当时正值比特币价格从个位数向两位数进发的时间,用个人电脑挖矿的人将比特币在淘宝上出售,比特币交易所在中国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不挖矿的人还没有渠道获取比特币。
长铗不挖矿,他的第一枚比特币就是在淘宝上买的,“付款后给个地址,交易全凭诚信,量也少的可怜,起初只能买到零点几个。”
他想大量的收购,淘宝店主告诉他,“货源都在老外手里,卖多了我怕缺货。”
杨林科料想到了这种需求,他拉上做技术的黄笑宇,投入了几万块钱,搭建出一个交易平台,取名为“比特币中国”,将“有钱没币”和“有币求钱”的人连接了起来。
2011年6月9日,正值比特币价格飚至29.55美元的那天,国内第一家交易所面世。
比特币中国的首页上显示着K线,当天的比特币价格是150元。网页左边是登陆和注册入口,接受人民币和比特币的充值、提现。
第一笔交易在网站上线的没多久就出现了,十几块钱的充值额都让杨林科感到欣喜,“真的是有需求的。”
比特币价格的暴涨吸引了早期玩家的加入,开始有人研究怎么挖到更多的比特币,大家发现,用显卡GPU挖矿比CPU的效率更高。
李笑来开始着手搭建自己的矿场,四处购买高端显卡,甚至买空了淘宝上的现货,46张显卡集合了20G的算力。
2011年的张楠赓当时还是北航的研究生,他学的是集成电路设计。基于专业优势,他在业余时间做了些专门用于挖比特币的机器FPGA,主要卖给老外,一年能赚十几万,他在圈子里逐渐有了些名气,外号“南瓜张”。
不挖币的长铗也在比特币中国注册了账户,他把第一年10万元的工资全拿了出来,在35美元的价位上全仓比特币。
【暴跌】
之后的半年里,长铗像坐了一趟过山车,手里的比特币价格从30美元跌至20美元,之后,价格从10、9、8、7、6像倒数计时一样跌到2美元。
这一轮的暴跌源于一起比特币失窃事件。2011年6月中旬,一位名为Allinvain的用户称自己的2.5万个比特币(当时价值50多万美元)被盗。
紧接着,Mt.Gox上比特币的价格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几分钟内,从均价17元跌至0.00134美元;30分钟后,才重回13美元。
Mt.Gox随即声明,价格急剧波动是因为一个拥有大量比特币的账户被黑客攻击,该黑客低价抛售的同时用另一个账号吃进。
好在Mt.Gox有每天提现不超过1000美元的限制,这名黑客最终只转走了价值1000美元的比特币。
这次事件给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价格一路狂落。2011年11月,一个比特币只值2美元。
比特币丢失事件引发的媒体唱衰报道不断出现,“‘比特币之死’都出来了,像在给比特币盖棺定论。”长铗没有卖掉手上的比特币,他坚信他看懂了它,“我喜欢这个东西,没理解的人还是把它看做一个开源软件,而事实上,它的本质是协议,指向共识。”
价格的暴跌直接影响了比特币中国上的交易量。交易平台成立的一年多,杨林科对他的这个副业开始怀疑,市场不温不火,平台每个月只有几千元的手续费盈利。这让他犹豫是不是该关了这个网站。
整个2012年,比特币的K线几乎接近于一条直线,媒体对比特币的报道消失了。长铗干脆不再看比特币的价格,专心于巴比特的专栏写作。
直到2012年年底,行情才再次抬头,币价重新站上了10美元的。
杨林科回老家过年的时候,币价已经涨到了人民币100多元。还在别人家串门的他忽然就忙起来了,不断有用户发来提现需求,他在别人家的电脑上插着银行的U盾,一笔笔给人打钱。
在一份公开的报告中,2012年年底,比特币的市值突破了0,向5亿美元冲去。
这一次的上涨行情与比特币每四年减产一次的特性有关。
2012年11月28日,正是比特币第一次产量减半的日子,每天产生7200个比特币的历史将要终结,那天之后,比特币的日产量减少至3600个。同时,越来越多的矿工进入市场,全网算力增长,个人电脑的算力已经跟不上节奏。
而埋伏在算力要求之下的机会开始在中国酝酿,在一场专业矿机研发的全球较量中,中国人上场了。这场较量蕴藏着暴富神话,也暗藏着危机。
行业元年 交易所“5+2”竞争格局形成
币圈的很多前辈都将2013年看做中国比特币行业元年。
任何行业的出现都来源于市场需求,资深比特币投资用户李朵(化名)认为推动2013年初比特币价格增长的,是一些在“不正常”地区存在的“不正常”需求。
2013年,李朵刚刚硕士毕业,他从一个美国密码学的博士朋友那听说了比特币,“这玩意儿能够很方便的跨境转账,不用经过银行,很多偷渡到美国的墨西哥人都开始用比特币往家里面汇钱。”
李朵认识的第一波“搬砖”的朋友,是从美国的交易平台上买下数字货币,加价“搬”到那些非法偷渡到美国的墨西哥人手里。“老墨们偷渡过来,没有银行账户,打工赚到的现金,一般会托付给一些做生意的‘中间人’周转到家里面,手续费不低,还可能被骗。”李朵说,比特币出现后,这些偷渡者开始直接给老家转比特币,家人们再把比特币换成当地的钱。
在李朵最初的认知里,“比特币就是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不正常交易带动的。”
但在“币看”创始人老刘看来,2013年初的币价增长,主要是因为比特币在塞浦路斯的债务危机中表现出了出色的“避险资产”功能。
“2013年4月,欧盟和德国打着反洗钱的幌子,通过对存款人增税的方式来应对塞浦路斯的债务危机。塞浦路斯的储户人人自危,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和超主权的加密货币得到了欧洲避险资金的青睐,短短几天从30多美元飙涨到265美元。”当年的新闻这样报道。
无论更多是塞浦路斯事件的推动,还是由于比特币受到地下非法支付的青睐,2013年4月1日,比特币首次突破了100美元。与2011年最早期0.03美元的价格相比,比特币这个“新鲜玩意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增长3000多倍的“暴富神话”。
价格的快速增长,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到比特币、并投入到比特币的行业中来。
【媒体涌入】
在2013年之前,老刘其实“压根没把比特币当资产看”,挖出来的币主要都用来玩一个叫“中本聪骰子”的游戏。
“特别明显,2013年开始,有很多人知道比特币了。可以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比特币在中国才有了‘行业'。”
2013年底,sosobtc(现改为AICoin)和币看这两家行情网站前后脚成立了。
sosobtc创始人叶裴锋和币看老刘的经历很相似,两位都是计算机背景,研究比特币代码的第一时间就对这个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并且在亲身感受了2013年的市场热情之后,毅然决定从“高大上”的岗位辞职,开始了比特币创业。
“当时的市场上已经有好几家媒体和行情网站了,国内有巴比特、BTC123、后来关了的比特帮、壹比特,国外有bitcoinwisdom。”叶裴锋笑着说,“一个行业要起飞了,信息服务平台得先热闹起来。”
老刘和叶裴锋都是极具创新眼光的“极客”,但当年的他们,都经历过不被看好、不被理解的时候,跟好多笑话中的桥段一样,他们也曾被亲戚、朋友们打上过“不正常”的标签。
汇币网创始人姚远这样给比特币行业早期从业者们打标签:喜欢接触新事物、有计算机背景和有一点金融背景的,还得自由不羁。
姚远从2008年开始创业,一直做技术合伙人,进行过很多业务的尝试,他自己也正是这个标签的典型代表。
2013年上半年,姚远正跟着一个腾讯的老大哥一起创业,有一个朋友拿着一块刚生产出来的烤猫刀片式矿机来找他们,“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到比特币。”
姚远还记得,当时的比特币是760元人民币,在朋友普及了什么是比特币之后,老大哥立即买了1000个比特币,姚远自己也买了一百多个。“团队其他的高管,还提醒我们说当心这个是骗局。其实我当时,也并不是想要靠这个东西赚钱,就是觉得它很酷、很有趣,以后可以‘打赏’给我的朋友互动什么的”。
到了2013年下半年,姚远自己也买入了一些12.8G的烤猫刀片式矿机开始挖矿,就是“一个很裸的电路板,安装很复杂,还得自己接线”。
“比特币挖矿”本质上是用计算机进行大量计算,找到一个很难得到的随机数。在比特币运行规则中,平均每隔10分钟,“矿工”们会有一次“争抢比特币记账权”的机会,谁最先算出正确的随机数,谁就可以负责记录这段时间内的比特币交易信息,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矿工”的算力越强,其争取到记账权奖励的机会也就越大。
姚远简要梳理了一遍比特币挖矿的几个阶段:比特币刚刚诞生的一两年,只有很少的极客“挖矿”,使用的是个人电脑CPU的计算能力;2011年,极客们发现显卡(GPU)对于挖矿运算的计算速度比CPU高出非常多,开始编写出利用显卡挖掘比特币的程序,还把大量显卡组装起来构成了显卡矿机。直到2012年,有人意识到可以通过设计专门的ASIC集成电路来进行计算,提高挖矿效率。
2012年下半年,美国的“蝴蝶矿机”、国内的烤猫矿机和阿瓦隆矿机开始宣布制造ASIC矿机的计划。
一位资深矿工胖仔对这一段过往印象深刻,“矿机芯片的开发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当时这几家矿机生产商的模式都是,先跟大家筹钱,筹到了钱之后再投入开发。差不多同一个时期,蝴蝶矿机和阿瓦隆矿机开始发布矿机产品预售,进行筹钱。烤猫的做法就更特别,他在论坛上为自己的矿机公司发布了虚拟股权IPO,0.1个比特币一股原始股。”
当时更多矿工支持‘蝴蝶’公司,认为美国的矿机技术会更先进。但最后的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蝴蝶’没能按照约定时间完成开发,阿瓦隆的矿机率先生产出来,成为了全球第一批ASIC矿机。
2012年9月开始,阿瓦隆发布预售,预售价格是9300元/台。不可思议的是,当时阿瓦隆矿机的预售合同里包括了非常多“霸王条款”,包括筹到钱后开始研发但不一定能研发成功,而且研发成功后,也可能不会发货。
更不可思议的是,仍然有不少人接受了这样的条款,向南瓜张“购买”了阿瓦隆矿机。这其中也包括了胖仔自己。
2013年4月,胖仔如愿收到了预定的10台阿瓦隆ASIC矿机,“ASIC矿机挖矿的效率,比显卡高了100倍!”
胖仔2011年8、9月份用显卡挖矿,2万块钱的显卡每天能挖出来4个比特币,当时的币价是60到80元,差不多70天左右可以回本。到2013年4月份,全球矿工的算力已经指数级增长,但胖仔一台ASIC矿机依然平均每天能挖出3.2个比特币,当时1个比特币已经涨到了1000元附近,相当于仅用不到1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回本。
两三个月之后,随着阿瓦隆批量发货,周围矿工们的算力普遍增长起来,胖仔挖矿的收益开始下降,便陆续把这些矿机转手出去。成本只有9000多元的矿机,胖仔最高一台卖到了26万元,足见当时市场需求的强烈程度。
继南瓜张的阿瓦隆之后,烤猫也很快批量生产出了ASIC矿机,市场销售相当火爆。并且,烤猫用自己生产的ASIC矿机组建了首个矿场,其自营算力曾一度达到全球算力的30%。
到了2013年7月份,烤猫矿机公司的一股“虚拟股权”从0.1个比特币涨到了5个比特币,结合比特币自身的涨幅,烤猫初始“股东”的收益一度达到数千倍。
就是在这个时候,烤猫背后重要的投资人、“币圈首富”李笑来发出了“烤猫股权,7个比特币以下随便买”的“名言”。可这句话放出去没多久,市场的疯狂情绪开始降温,烤猫股权的价格从5个比特币峰值迅速下跌。
随着大量ASIC矿机面世,第一批矿场兴建起来,个人电脑挖矿时代彻底终结。以阿瓦隆矿机、烤猫矿机为代表的中国比特币“矿业”从此开始进入称霸全球的时代。
【平台角力】
矿工们将挖到的比特币拿到交易平台上卖掉,是促进交易平台活跃的一个重要来源。胖仔说,“当时我卖出一些币,主要用来买挖矿设备还有改善下生活,之后还会陆续再买入一些屯着。不少矿工对于比特币的未来还是有些信心的,觉得它还能再涨。”
2011年,国内出现第一家比特币交易平台“比特币中国”。但在最开始的两年里,胖仔更多会在QQ群和淘宝上交易。对于当时的胖仔来说,“全国玩比特币的活跃圈子也就2000个人,一个500人的QQ群就是1/4个币圈,在群里面或者直接去淘宝上交易更方便。”
直到2013年下半年,多家交易平台陆续成立,越来越多用户涌入交易平台。
市场火起来后,比特币中国创始人杨林科明显感觉到平台发展遭遇到瓶颈,“行情好了,公司的人才却没有增加,特别是技术人才不敢增加,因为没有钱。”
2013年4月,一个年轻人敲开了杨林科公司的大门,他说自己是比特币中国的用户,并向杨林科和黄笑宇(比特币中国合伙人)提出,想要加入公司。
眼前这个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有8年在雅虎担任高级工程师的经验,他刚刚从沃尔玛电子商务的技术部门辞职。但黄、杨二人共同的疑问是,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对方回答,“我能融资。”
他给两位元老的承诺是“至少融300万人民币”,但令杨林科意外的是,在4个月后,他为公司拿到了来自光速创投的500万美元投资。
后来,杨林科将比特币中国交给他来运营,他就是比特币中国的CEO李启元,也是莱特币创始人李启威的哥哥。
就在比特币中国拿到融资前,OKCoin币行和火币网两家交易平台先后上线。
“抢市场的来了。”杨林科感觉到了竞争。
杨林科回忆,OKCoin上线后,第一个交易的币种是莱特币,“用户一下就被抢走了。”
李启元坐镇的比特币中国,本来在莱特币市场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Bobby(李启元英文名)为了避嫌,坚决不同意上莱特币,搞得我自己买莱特币都得上OK。”杨林科苦笑。
另一家与“比特币中国”经常搞混名字的平台“中国比特币”CEO李大伟回顾说,“2013年下半年,很多家交易平台一起进场了,包括OK、火币、我们家、BTCTrade,加上最早的比特币中国,‘五大’交易所的格局基本就在这一年形成了。”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当时我们这5家交易平台,上的都是比特币这样的主流币,另外还有专门做‘山寨币’市场的比特儿和比特时代,准确来说,是‘5+2’的格局。”
2013年是比特币价格爆发的一年,也是有着剧烈冲突和戏剧性变化的一年。
自4月1日,比特币首次突破100美元后,许多投资者跑步入场比特币交易,开始了之后长达几个月的跌宕增长。
10月份,FBI 关闭了丝绸之路(利用比特币进行枪支毒品等非法交易),全球比特币玩家产生恐慌,担心美国会采取进一步行动,从而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比特币在10月2日当天市值跌去了20%,价格回到了100美元附近。
这种恐慌并没有持续很久,11月18日,美国参议院进行了主题为“超越丝绸之路——潜在的威胁、风险和虚拟货币的承诺”讨论会,弱化了比特币的负面作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还表示了对比特币的看好与祝愿。讨论会结束当天,比特币暴涨50%。
在接下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比特币开启了一波凌厉的增长行情,“每天1000块钱跳动,比特币迅速到达8000元人民币。”那时候的比特币玩家群里已经开始流传“现在一个比特币一部苹果手机,总有一天一个比特币能买一栋房子。”
直到2013年12月5日,让所有币圈老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否定了比特币的货币属性,并要求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支持比特币交易平台的转帐和提现,比特币价格应声大跌60%。
“在这之前,交易平台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政府没看到我们,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不对,有没有前途。这一次,是整个行业一起面临巨大的挑战。”
李大伟回忆道,“五部委发文后没多久,五大交易平台的负责人,就在老徐(OKCoin创始人徐明星)颐泉汇的办公室里一起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
那是第一次,国内各大交易平台在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下,抱团起来,认真探索,中国比特币行业接下来要如何发展。
币价蛰伏 投机客散去信仰者抱团等春天
2013年12月5日,五部委通知下发后的一个星期里,比特币的成交价下跌了六成。
2014年3月开始的第一天,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门头沟(Mt.Gox)”被盗事件的报道铺天盖地砸来,还没从“五部委”调控中喘息过来的比特币玩家们,再一次,被用力的推到了绝望的边缘。
在6300元高位买入比特币后遭遇大跌的赵迪再也没有心思入场,“太心惊肉跳了。”赵迪觉得,这个7×24小时交易的比特币泡沫太大了。2013年下半年才从新闻上知道比特币的他,希望能从这个市场中快速获利,关于什么是比特币,他了解的并不多。
王学明(化名)把赵迪这种人称为新韭菜,在他的几个比特币QQ群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年底币价下跌的时候,群里都是这群人的咒骂:“不要再相信比特币了,这就是个传销骗局”,“第三方交易平台关闭,比特币就要崩盘了”。
王学明盯着屏幕啪啪啪敲出一行字,狠劲按下发送,“你们信仰的不是比特币,而是人民币,快把这些做着暴富梦的投机客们驱散吧!”
“那段时间,很多炒币的朋友赔的非常惨,尤其是六七千时候追涨进场的那一批,都是带着极其灰败的心情离开的币圈。”汇币网创始人姚远回忆说,“但我们这些深入行业的创业者,还是在积极的做业务调整,想使劲把行业带动起来。”
【抱团】
在创建汇币网之前,姚远进入比特币行业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叫做“比特汇”。当时正值WordPress、Reddit等多家海外知名网站宣布接受比特币支付,很多实体商家也开始支持比特币。
姚远的目标是做中国的BitPay,给中国的网站和商家提供比特币支付服务。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做支付应用的,2013年9月份系统就上线了,可没几个月,五部委就发文不让金融机构给比特币提供账户服务,中国的比特币支付产业可以说还没发展,就结束了。”
2014年初,姚远决定先转型做“一键买卖”的轻量级服务,等待市场回暖。
那个时候的姚远和很多当时币圈的从业者一样,都还没有意识到比特币即将迎来的的是一个长达近两年时间的漫长的寒冬。
2014年1月,投票链创始人申屠青春在深圳大学的教室里,举办了第一届深圳比特币行业论坛。
申屠青春在上半年结束了深圳大学的博士研究课题,“之后,我花了半年的时间研究比特币,发现它真的很有意思。”
活动当天,现场只到了不到150人,申屠青春走上台,宣布了论坛的规则:不能谈价格、只谈技术和应用、不能推荐投资币种。
这样的论坛后面陆续举办了多次,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进来。并不像很多人印象中的“浮躁”,比特币早期从业者们曾为了这个行业能够规范、健康、长久的发展,展现出难能可贵的“自律”。
2014年5月1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一届比特币国际峰会的时候,徐义吉还没有创建GemPay、也还没成为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负责人。
可就在峰会前一天,一纸不准报道比特币的禁令在媒体圈中散播。那段时间,国内币圈大环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甚至有一些参会者退掉老早就订好的酒店和机票,不来了,但徐义吉仍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峰会如期举办,李笑来(比特基金发起人)、韩锋(比特币基金会终生会员)、邓迪(太一云CEO)、长铗(巴比特创始人)、墨不一(BTC123创始人)……许多现在币圈叫得上名字的大人物,都现身在这场峰会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也都是第一次见面。而更加珍贵的是,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Roger Ver (比特币耶稣)也一起加入进来,这很可能是中国比特币行业第一次正式与世界接轨。
到了2014年10月的最后几天,在深圳科技园南区,腾讯大厦前面 ,二宝(郭宏才)和姚远亲自带着员工在给路边的行人派发“第一届加密数字货币全产业链峰会”的宣传单。
姚远有些激动的说“当时我和二宝就在科技园边上,动员别人来参加这个活动,那真的是实打实的送奖品啊,送矿机、比特币、送6台 iphone6plus,各种大礼包,可就是,没什么人理我们。”
“全产业链”峰会,从会议名字就能看出来,主办方对于这次峰会以及对于比特币行业发展的期待,然而,那时已经到了2014年的尾声,在持续一整年政府不支持、资本不入场的艰难环境中,很多比特币行业从业者已经是“强弩之末”,更别说普通大众能够青睐和认可。
“OK、火币,很多币圈的朋友还是过来了,火星人(HSR投资人许子敬)还专门从澳洲飞了回来。但最后,上千人的会场里,只坐了不到400个人。”姚远形容自己上台演讲时的感受“感觉会场特别空旷,那么大,真正在听我说话的人,寥寥无几。”
在筹办这场大会的时候,主办方中的数家公司也并没有预料到,这将是他们参与的最后一次行业会议。从2014年尾开始,许多家比特币企业黯然退场,离开了币圈。
【坍塌】
2013年的行情直接推动了矿机行业的火爆,这种火爆延续到了2014年的上半年。“矿机生产商当时差不多有100多个。”申屠青春回忆。
在烤猫、阿瓦隆之后,疯狂小强(谢坚)的小强矿机、翟文杰的龙矿、赵东的蜻蜓矿机、吴忌寒的蚂蚁矿机,都井喷式地爆发出来。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矿机生产商的不断壮大,几家大的矿池也跑了出来。
2011年显卡挖矿之后,全网的算力增长很快,个人矿工算力能挖出来的比特币数量变得非常不稳定,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什么都挖不到,于是就开始有了‘矿池’的模式,将大量矿工的算力集合起来挖矿,然后按照个人算力的占比分配挖矿收益。
凭借ASIC矿机显著的算力优势,鱼池很快发展起来,蚂蚁矿机和BW矿机的矿池以及背靠“中国比特币”交易平台的国池也都迅速成长,中国比特币挖矿算力逐渐拥有全球主导权。
云算力模式也逐渐从海外走进国内。云算力平台们自己布置矿场,然后将自营算力的未来收益权出售给用户。“当时有个算力吧,在2014年一开始做的还行,但是‘那件事’之后算力吧就清退了,很多矿机厂商也都干不下去了。”
矿工胖仔口中的“那件事”正是整个币圈至今为止的一大悬案——烤猫的失踪。
2015年2月28日,烤猫云算力平台AMHash在bitcointalk.org论坛的官方账号发布公告,宣布停止分红,因为没有收到烤猫支付的BTC。
2015年3月3日,作为烤猫矿机最大的股东之一,也是当时烤猫矿机重要的合作方,疯狂小强在微博发布公告:烤猫从1月25日起失联,家人已经报案。
小强在公告中说道“烤猫告诉他几千台矿机全部被矿场合作者抢了”。当时,吴钢(HaoBTC CEO)也曾表态“烤猫自己不听劝告,一定要放机器过去。已经有无数人告知他淮安矿场的风险。”那时大家对于烤猫失踪的说法是“烤猫最后去了矿场谈判, 然后就失联了。”
“有人说,当时他没给合作的矿场交电费,然后还要把矿机拿走,就跟矿场起了争执,之后很有可能被软禁或者绑架了。”胖仔回忆道,“当时烤猫应该有24000个比特币,但他在失踪前,开始疯狂的借币,从疯狂小强那里就拿了1000个。”
当时的小强不会预料到,烤猫这个‘最好的哥们’在跟自己借走了1000个比特币之后,就彻底消失不见了。
事实上,从过往新闻报道中已经可以看到些许迹象,2014年8月,有很多购买烤猫“股票”的投资人在论坛质疑烤猫的分红情况。胖仔说,“那个时候币价只有一千出头,当时他的矿机也已经没有性价比和功耗方面的优势了,矿机挖出来的大部分的币,都要卖掉交电费,已经没有什么利润。”
烤猫突然失踪了,不久前宣布与烤猫合作的算力吧,宣布开始清退。还有很多采购烤猫芯片的矿机厂商,交了货款又拿不到货,陆续倒下一批。
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就脆弱不堪的比特币行业以更快的速度向下坍塌。
据微比特创始人杨海坡透露,2015年初,蚂蚁1台矿机成本价2000多元,1000多就卖了。
按照胖仔的说法,2014年底,蚂蚁的S5矿机上市后,已经超越了龙矿,成为绝对的行业第一。“但当时的行情就是冷到,连一家独大的蚂蚁矿机都开始生存的非常艰难。”
2015年开始的大半年,是比特币行业最艰难、最冷清的一段时间,据胖仔和他的矿工朋友回忆“各种各样的QQ群、微信群没人说话了,之前我们小圈子里的十七八个人,到2015年只剩下4、5个了,以前一个月聚会一次,现在半年一次,之前圈子里面的美女也都不见了。”
【蓄势】
不仅是矿业,各大交易平台和行业媒体也生活的很辛苦。
“漫长的大半年时间,K线几乎都是直的,没什么交易,大量用户离场了。”中国比特币CEO李大伟说,“我们开始勒紧裤腰带节省成本,并努力做好留下来这些用户的维护,一定不能在行业重新活过来之前倒下去。”
作为比特币的信仰者和创业者,巴比特创始人长铗对市场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态度,他称之为“反周期性的认识”,“越疯狂的时候越需要冷静,越强调有所不为;而越低谷的时候,越需要激进,拼命打磨自己的产品。”
2014年是巴比特从一个爱好者论坛走向商业化公司的节点。
天使投资人宋欢平专程飞到南宁,跑到长铗的单位找他,“再不出来就晚了。”他带了一批人,提出要将巴比特商业化的构想。
长铗毅然辞职,巴比特拿到了来自光速安振的风投,钱不多,只有200万人民币,但这对长铗来说意义深远。长铗苦心经营的这家资讯网站,有20多位专栏作家拾柴续火般坚守着,靠普及比特币知识积累了十几万读者,终于在2014年得到了资本方的认可。
到了行业最沉闷的时候,人们才开始思考比特币除了炒作币价还有什么价值,比特币网络的开发者们一直深耕于其底层技术BlockChain(区块链),基于这种新技术的创业项目也逐渐浮出水面。
长铗觉得,2015年的巴比特已经有能力做一些支持创业团队的事情,“我们决定做币众筹。”
币众筹平台支持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小蚁矿机。之后的两年里,如今市值榜上有名的小蚁、元界等区块链项目都曾在巴比特的论坛里募过资,全都获得了成功。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最终给比特币的熊市带来了春风,李大伟记得,在2015年年底,比特币的价格开始回暖了。
说到“回暖”的时候,李大伟语气都变得轻快起来,“2015年下半年,海外'区块链'的概念慢慢火了起来,很多金融巨头、科技公司都进入到区块链领域。”
一时间,很多人对比特币的讨论,不再只是价格和炒作,它的底层技术“区块链”作为新一代颠覆性革命技术进入大众视野,并赢得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在熊市的一片肃杀中,谁熬得过寒冷,谁才能等来春天。
监管洗礼 币价3个月从1.6万挺进12万
每一次出现暴涨暴跌的行情时,关于比特币是不是泡沫的讨论都会甚嚣尘上。
每一年都会出现比特币将在下一年崩盘的预测。
这些讨论都来源于将其看做投机商品的视角,但比特币带给世界的从来不只有价格。
2015年底的市场回暖就源于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的探索,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基于这一技术的创业项目和数字货币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市场,重新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活力。
在比特币投资者赵普乐(化名)的记忆里,2015年底、2016年初的时候,QQ群又活络起来了,每天都有人往里扔交易价,新人不断进来,“很多新手进群的第一句就是向人打听怎么买比特币。”
【新大陆】
2016年1月,万向区块链实验室联合德勤举办了一场“以太坊开发”48小时黑客马拉松,IMToken 创始人何斌和他团队的小伙伴一起报名参加了大赛。
何斌是少数在行业的冷淡期加入进来的从业者,那是2014年9、10月份,何斌应朋友邀请参与国内首个开源交易所”貔貅”的技术团队,貔貅之后改名为”云币”网。正是在这段工作中,何斌有机会了解到以太坊技术的发展。
2015年4月份,何斌从云币出来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应用,特别看好以太坊智能合约平台,并和朋友一起组织社区、开展线下 meetup和智能合约培训。以太坊的中国社区 Ethfans 就是在这个时候创建起来的。
有这样遗憾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汇币网创始人姚远,也是其中一个。
2014年的那个夏天,在老树咖啡馆里,姚远和投票链创始人申屠青春一起,第一次见到了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那正是以太坊第一次来中国做ICO路演。
“当时Vitalik就在台上讲以太坊是什么,动员大家参与他的ICO。初夏虎(元界创始人)、达鸿飞(小蚁创始人)、大头(DAF创始人)、张寿松(BTCTrade创始人)、赵东当时跟我们就坐在台下,但是当时我们都在瞎聊自己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感兴趣。”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4年7月,以太坊成功募集3万余个比特币,以当时的汇率约合1840万美元。刚刚过去的2017年,以太坊的市值已突破790亿美元。
姚远苦笑:“老树咖啡回来之后,申屠博士专门研究了一阵子以太坊,然后让我也一起参与ICO,我当时没听,真的太可惜了。”
以太坊在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的基础上加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加速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探索。纽约梅隆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三菱UFJ等多个国家的主流银行加入其中,传统金融机构开启了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搭建。
【孕育】
Vitalik 在大树咖啡的那次路演,成为了姚远的遗憾,却推动达鸿飞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创建小蚁。
小蚁(NEO)技术负责人张铮文回忆说,“达叔(达鸿飞)在听了Vitalik的路演之后,很兴奋,觉得智能合约开发平台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事情,没过多久,就开始着手创建小蚁。”
当小蚁还只是一个概念的时候,9个自然人和1个机构(PreAngle)一起投资了这个项目,当时的价格是5分钱。
张铮文表示“从2014年开始,我们没对外做任何的推广,就是埋头做开发。2016年底的时候,有海外的极客看到了我们提交的开源代码,很肯定我们,小蚁的海外社区是在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说实话,海外社区带动的那波币价增长,我们团队自己都是懵的。”
后来,小蚁做过两次众筹,同海外很多区块链开源项目一样,小蚁在社区里面从社区支持者那里募集到一些币,用来支持项目后续的开发,当时还没有ICO的概念。
对于张铮文,小蚁涨到2块、10块的时候他是很开心的,但后面一路飙涨到500块,张铮文更多的是震惊,“我完全没有想到”。
2016年7月,当时还是SoSoBTC联合创始人的李雄,第一次在深圳一个行业会议上,见到了周硕基。“当时周帮主和徐义吉在做丰肽基金,之前徐义吉就是拿这个基金投资了小蚁。”
“周硕基告诉我,国外好几个区块链项目ICO都做得很成功,已经有海外团队找到他希望能在中国做推广,现在是个做ICO平台的好时机。”李雄说,“没多久后,我就一起参与筹备起来,就是后来的ICO365。”
2016年下半年,国内市场上的ICO项目并不多,除了小蚁、元界、公信宝几个项目之外,BTS、FirstBlood 等都来自海外。
“我们当时做ICO平台的时候,有预感说这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但也没有想到后面会那么疯狂。”李雄说道。
2016年10月22日,ICO365正式上线。
除了最早的元宝网、币众筹,ICO 365发展起来后,陆续有大量ICO平台进入市场。
【爆发与退出】
“大概在2016年10月份,我们完成了第一轮的天使投资,获得了30多位在海内外很有名气的投资人支持。年初(2017年初),就开始准备ICO。”量子链创始人帅初说道。
2017年3月份,量子链正式启动ICO。当时国内ICO平台已经形成规模,与最早几个在论坛或者在单个平台上进行众筹的项目不同,量子链同时在ICO365、币众筹、云币网、ICOAGE、Allcoin五大ICO平台全面启动,再加上团队的明星阵容,很快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
“量子一上线,就引爆了市场。当时迅速筹集了3500多个比特币,我们平台(ICO365)这边有500多个。”ICO365早期负责人李雄说道。
在李雄看来,2017年4月份之前,国内绝大多数做ICO的区块链项目其实都是在认真做事情的,是真的在创业,在发展技术。“后面市场就疯掉了,乱套了”。
从2017年4月份开始大量ICO项目涌入市场。据国家互金专委会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统计,国内上半年完成ICO的项目达到65个,累计融资63523.64BTC、852753.36ETH。
“太疯狂了。”李雄感叹,“6月14号,我去参加一个ICO峰会,一大群人围着我,说要上ICO平台,他们中间很多项目连白皮书都还没有。”
这种疯狂在7月份的时候出现过短暂的平静。美国证监会于7月25日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关于 ICO 风险教育的投资者公告,称界定为有价证券的虚拟货币或者代币都将纳入证监会监管体系。“当时有媒体开始‘吹风’,说国内也要监管ICO了,大家就盘旋了一阵子,但迟迟没等到进一步的消息,市场又热了起来。8月份,又是一个新的高潮。”
直到9月份,靴子落了下来。
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
紧接着,国内数字货币交易平台陆续被“约谈”。9月15日晚间,OK、火币等交易平台发出公告,称将立即停止人民币充值业务,并将于10月31日正式关闭平台。
然而,让很多观望者意外的是,这一次监管动作并没有像2013年底那样造成比特币价格的塌方。“9月15日那天下午,最开始了解到交易平台要关闭的那波人开始在群里面传播消息,但是这一次,大家并没有恐慌。”比特币投资者王明(化名)说道,“大家都在等着抄底。”
随着交易平台即将关闭的消息扩散,比特币价格应声下跌,“比特币刚刚掉到1万六的时候就开始反弹,一些等着跌到一万五进场抄底的人都落了空。”
就从9月15日当晚开始,比特币调转方向,逆势上扬,从此开启了长达3个月的猛烈冲刺,直至站上12万元人民币的高位。
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着一组数据:比特币从0到1000美元用了1789天。从9000到10000美元,只用了2天。
正如OK集团创始人徐明星所说的:所有价值确立的过程,必将经历摇摆、怀疑和挣扎,而一旦突破它们,在足够广泛的人心中形成认同,那将犹如一种原生的信念,坚不可挡。
【再出发】
微比特创始人杨海坡在谈到2015年行业低谷时曾说“退潮之后就知道谁在裸泳”。
2016年5月底,杨海坡第二次进入“币圈”,当时他已经独立完成了微比特矿池前端和后端2、3万行代码的开发。
杨海坡在巴比特上发了一个帖子,寻找投资人,还有合伙人。非常迅速的,比特大陆约见了杨海坡,并顺利成为他的投资人。
现在的微比特矿池,已经成为全球第5大矿池,与微比特一同进入全球十大矿池排行榜的,还有比特大陆的BTC.com和蚁池AntPool、莱比特矿池BTC.TOP、鱼池F2Pool、国池BTCC以及BW.COM,他们的背后,正是在过去几年行业沉浮中始终坚守、不断突破的中国比特币从业者。
“除了之前的矿池,我们今年开始做了云算力,现在海外最大的云算力平台是Genesis Mining,国内就是我们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做差异化的交易平台,只上少量精品的币种。”杨海坡以轻快的语气拉开自己正在不断扩张着的“事业版图”,表情中有年轻创业者特有的自信和朝气。
IMToken创始人何斌在谈到IMToken钱包2018年发展规划时,也是相似的表情和语气。
“全球币种越来越多,用户的需求也变得差异化,而且大量‘小白用户’入场了,钱包的需求一定会随之扩大。”何斌说道,“不仅是钱包,全球数字货币行业持续发展,各种业务和产品的需求都在很快的增长,市场的机会有很多。”
“行业的机会一直都有的。”中国比特币CEO李大伟说,“之前交易平台是抓币种,OKCoin 2013年抓住了莱特币,我们2016年抓住了以太坊。现在大家不仅要抓币种,还得抓市场。”
李大伟称,国内交易平台在进军海外市场这一波竞争中,格局有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在韩国、日本拿交易牌照这块,大家又开始了一轮比速度。我们都得最快速的改变,努力抓住新的机会。”
故事拉回到2015年初,比特币行业最冷清的那段时间,比特汇公司弹尽粮绝,团队里的小伙伴们都陆续离开了。创始人姚远退掉办公室,一个人把剩下的东西收拾好,回家办公。从那时候起,姚远既当开发,又当客服,一个人维护着比特汇客户端支撑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挺到了2017年,创建了现在的汇币网。
在2017年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叶裴锋完成了AICoin产品的更新,集中“行情软件系统”方面的技术优势,要做“最原始、真实的行情数据”。李雄从soso团队离开后重新创建了新的媒体品牌“链向财经”,要“给早期的区块链项目提供孵化服务”。申屠青春的“投票链”刚刚完成新产品的发布会,进入了全新的推广阶段。币看创始人老刘则特殊一些,他正在家里面“带孩子”,从币看团队退出后,老刘过了一段从容的居家生活,“我需要休息一段时间,静下来想一想,想好了再出发。”
“不断调整,再出发”似乎是中国比特币行业从业者一个显著的特征。
2018年的第一天,OK集团创始人徐明星正在他的办公室里为即将到来的达沃斯经济论坛做准备。两个星期后,在全球瞩目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徐明星将代表中国区块链行业从业者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1000多家顶级公司共同探讨,新一代的金融科技——区块链。
“人类每一代根本性变革技术的发展,总是脱离人们最初对它预设的轨道。每个行业在早期都会经历野蛮生长的‘泡沫’阶段,但泡沫会加速推动商业繁荣和社会革新。整个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OK 正在拥抱这种变化,香港、伦敦、卢森堡、首尔、东京都已经有了我们的办公室,作为创始人,我最重要的事,就是不断的追赶市场,追赶时间。”徐明星看了一眼手表,“现在,我得先去跟技术部门确认一下系统的升级完成了没有,还有新的客服中心的搭建,对了,还有新一年的招聘……”
无论是在低谷期进入,还是从高峰摔落到低谷后仍然坚持并自我突破,比特币行业中有太多这样的从业者——不停追赶和改变,始终坚守并成长。不仅仅局限于本篇内容中所采访到的以上人物,比特币行业里始终有“不怕退潮”的人逆流而上,积蓄力量,等待他们的会是下一个进击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