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一.导论

  1. 怎样判断经济形势?
  2. 长期中经济增长的奥秘在哪?
  3. 为什么经济有短期波动?
  4. 政策的走向应该怎么判断?
  5. 对外开放对政策选择有哪些烦恼?

二.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GDP拆成5个部分:

  1. 收集的对象:产品和服务
  2. 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不计入中间产品的价值)
  3. 区域范围:国内 (只对地理的限制,对居民的国籍身份没有限制)
  4. 给定时期的当期产出
  5. 市场价值(我们预计这些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出售,用每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来进行加总)

价格对就业的影响

弊端:未衡量非经济活动、非市场交易、维护环境

三、从支出角度看GDP

不同角度看GDP:

  • 1.从支出的角度
  • 2.从生产行业的角度

从支出的角度看GDP

GDP是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从谁付钱购买,即支出的角度看。

GDP是以下三种需求的总和:最终消费的需求、投资的需求、净出口的支出

生产行业的角度GDP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总结:

  • 从支出的角度看GDP——GDP是三大需求的总和。

最终的消费 投资 净出口

  • 从部门的产值来划分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GDP度量中存在的问题

四、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总体物价水平上升

衡量总体价格的指数

价格指数构造步骤:

第1步.选择 一组产品和服务 一个基期

第2步.算出在基期价格下购买这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基期成本

第3步.算出在第t期价格下购买这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t期成本

第4步.计算价格指数 第 t期,价格指数=t期成本/基期成本*100

基期价格指数为100

例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包含一般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为市场零售价格。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包含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价格为市场零售价格。

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 包含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价格为出厂价格。

PPI 衡量在企业的批发环节价格的变动情况。

总结:

  • 价格指数的概念和构造

价格指数包含的产品和服务

  • 用什么价格计算价格指数

五、价格指数的运用

GDP平减指数的应用

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中国所有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

名义GDP:

  • 把今年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在当下价格的总成本或者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
  • 包含了价格变动的GDP。

实际GDP:

  • 基期价格下的成本或者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
  • 不包括价格变动的GDP。

GDP平减指数的应用:

价格指数=当期成本/基期成本*100

        =名义GDP/实际GDP*100

GDP平减指数帮助我们把名义GDP转化成实际GDP,用2018年的实际GPD和2017年的实际GDP相比,可计算出GDP增长率。

GDP增长率的数据----->实际GDP的比较

GDP增长率=后一年实际GDP/前一年实际GDP

通货膨胀

最常见的通货膨胀率是CPI通货膨胀率。

计算公式:两年之差/上一年

工资是否跑赢物价?→实际工资增长率

计算公式:

实际工资增长率=名义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工资增长率“+”---> 工资增长>物价增长

实际工资增长率“-”---> 工资增长<物价增长

金融机构投资是否保值?

计算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 投资回报>物价增长

实际利率“-”---> 投资回报<物价增长

通货膨胀的代价

  •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价格传递了重要的信息。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价格系统里面就加进了很多的噪音。
  • “鞋底磨损”的成本:为避免通货膨胀带来财富损失,人们要管理现金持有量。

(存钱,没有电子银行时,损耗你的鞋底)

  • 财富从债权人转移到债务人,或者说从存钱的人转移到借钱的人。

(借钱,由于物价上涨,还钱时的100元价值低于借钱时100的价值。

总结

  • 计算真实的经济产出的增长
  • 计算通货膨胀率
  • 把各种名义变量的变化转化成实际量的变化。

六、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是不是有工作的人就是就业人口,没工作的人就是失业人口呢?

城镇调查失业率

就业数据收集: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12万户城镇家庭(本地人口+外地人口),这些家庭中每个16周岁及以上的人都被分为三类:

就业人口:上一周有全职工作或兼职工作(最少1小时)休假和暂时离职也包括。

失业人口:上一周没有工作,而且最近三个月找过工作的人。

非劳动力:上一周没有就业,而且最近三个月没有找过工作的人。(正在上学的16周岁以上的学生,有劳动能力,但不想劳动的人)

定义:

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及以上的所有人。

劳动年龄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非劳动力

(劳动年龄人口=5.7+0.3+4=10亿)

劳动人口:包括那些有劳动意向的人,即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劳动人口(有劳动意向)=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劳动人口=5.7+0.3=6亿)

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X100%

衡量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中,有多少人愿意参与劳动。

(劳动参与率=6/10*100%=60%)

失业率:计算在有意愿劳动的人当中,有多少人是没有工作也就是失业的。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人口x100%=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七、失业的种类

1.摩擦性失业:劳工和雇主的匹配过程中出现的短期失业。

原因:因为有不同的劳工,也有不同的雇主,双方的匹配需要时间。

2.结构性失业:在经济总体产量正常的情况下存在的长期失业。

原因:

  • 劳工技能和空缺的职位之间出现了长期的步匹配。(衰退行业中失去工作的工人)

劳工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工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对劳工市场的管制、歧视等。

3.周期性失业:经济衰退期间出现的失业

(经济比较差时,旅游业开工不足。)

由于存在摩擦性失业,在市场经济中零失业是不现实的。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ployment,NRU):

NRU=(失业人口-周期性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

"自然“:指在现有社会经济制度下、排除萧条和过度繁荣的影响,我们应该观察到的失业率。

总结:

  • 三种类型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 自然失业率概念

八、历史观察问题

经济增长在历史中的现象和问题

工业革命前人均产出没有增长

重要的问题:

如何解释我们观察到的若干现象:

  • 在工业革命前全世界的人均产出基本没有增长
  • 工业革命后人均产出有持续增长
  • 增长的分布很不均匀
  • 若干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出水平趋同

九、生产要素的作用

生产要素的积累能否带来经济增长

  • 生产资本(机器、设备、厂房、电脑等)
  • 人力资本(劳动力)
  • 自然资源(土地)

索罗-斯旺模型:(由美国经济家索罗和澳大利经济学家斯旺在1956年各自独立构造了该模型)

  • 随着投入人均资本增加,资本带来的额外产出(边际产出)逐步减少。
  • 同时资本成本以固定速度增加。
  • 最终对资本的投资无法得到正回报。
  • 资本积累本身不能成为长期中增长的动力。
  • 同理,所有回报递减的投入要素都不能成为增长的来源。

投入产出比小于1则不能成为增长来源。

十、技术和效率

长期增长来源是经济中对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一个经济或者企业使用所有要素的效率,衡量一个经济的技术和效率水平。

科学技术+制度效率=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根本性因素:制度、地理、自然资源、文化

制度:根据环境是否宜居,殖民者留下了不同的制度,制度长期影响后来的经济发展。

地理:地理通过运输成本、贸易和投资成本、人员交流和技术传播等渠道影响经济。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禀赋很好的国家,它的发展并不是太好。

文化:信任,对经济有正面的影响。

十一、对增长理论的总结

  •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均产出基本上没有增长;
  • 在工业革命之后,人均产出出现了持续的增长。

回顾增长的现象

1.在工业革命前全世界的人均产出基本没有增长

  • 农业社会的阶段,技术的进步非常小,非常缓慢。

2.工业革命后人均产出有持续增长

  • 工业革命中,企业的创新带来了技术的进步
  • 社会发生变革,很多现代的生产制度建立起来。

3.各个国家之间的增长和收入分布很不均匀

每个国家增长情况差异很大的原因:

  • 技术的传播以及先进制度传播,存在很大的阻力或者一些阻碍因素。
  • 免费的技术和先进知识,需要有相应人力资本,才能吸收和利用。
  • 制度环境也可能影响技术传播。

4.若干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出水平趋同

  • 一些国家在使用先进技术方面的效率比较接近

趋同效应:发达国家使用先进技术方面效率比较

十二、经济波动

关注短期波动的原因

衰退(收缩):经济增长显著低于正常水平的时期。

衰退判断方法:连续两个季度实际GDP下降

经济萧条:非常严重的长期经济衰退(1929--1933)

潜在产出(潜在GDP):一个经济可持续的最大产出(实际GDP)

潜在产出,一个经济正常的最大产出,不能产生劳动和资本的过度使用

  • 潜在产出发生变化
  • 实际产出偏离了潜在产出

产出缺口=实际产出-潜在产出 

扩张:经济增长率高于正常水平的阶段。

繁荣:特别强势及长时间的经济扩张。

正为扩张,大和长期扩张为繁荣

短期波动:没有规律性

经济周期原因:内生波动,外部冲击

内生波动:(有规律)存货周期、政治经济周期、混沌理论(由数学公式...)

外生冲击:需求冲击、供给冲击

外生冲击: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需求

经济学家的研究

  • 凯恩斯主义及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强调对需求的冲击。
  • 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强调货币政策(弗里德曼和舒沃茨,1963)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 80 年代的工作)带来的冲击。

本课程研究

  • 外生冲击,如何影响经济以及相对应的政策措施。
  • 研究短期波动的困难:缺乏数据。

十三、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理论的背景:

1.来源经济大萧条(1929到1930年代晚期)美国的GDP下降了26.3%

2.1929-1933,美国的失业率达到23.4%

3.二战爆发后,才回到了5%左右

内外交困

1.苏联计划经济的挑战。

苏联经济1920和1930年代迅速崛起

2.当时主流的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总供给

3.需要新的理论和政策。

凯恩斯理论的思想

  • 1.总需求对产出和就业在短期有很大的影响。
  • 2.总需求不一定等于产能。
  • 3.私人部门个体的决定有时会导致缺乏效率的宏观经济后果(衰退)。
  • 4.政府应运用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 5.提倡一种混合经济:私营经济为主体,萧条期间辅以政府干预。

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 1.对宏观经济政策有巨大影响。
  • 2.在1936到1973年间成为标准的宏观政策。
  • 3.在1970年代出现滞涨后受到质疑。
  • 4.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再次成为主要的政策选择。

含义:平时以经济规律,衰退由政策调控。

凯恩斯模型: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消费=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总产出-税收)

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

总产出=总需求

消费:

自发消费:不取决于现阶段收入的必须消费

引致消费:税后收入增加引起相关的消费

总结:

1.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大背景

凯恩斯主义的思想 混合经济的模式

2.一个简单的代数模型

政府的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可以调节总需求,缓冲经济衰退的冲击

3.凯恩斯主义模型应用的一个合理场景

十四、财政政策

财政开支乘数

政府采购

模型中的乘数为=1/1-边际消费倾向

政府减税

模型中的乘数为=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1)

永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

  • 1.在决定消费水平的时候,考虑的是长期的收入分配问题。
  • 2.消费者希望把消费平均分配到每年里面。
  • 3.一次性的收入变化对人一生的收入影响很小。
  • 4.财政政策对具体的个人的消费和其它需求的拉动是很小的,支出的乘数接近零。

挤出理论

家庭部门的预期

财政政策的供给效用

  • 1.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资本存量,提高潜在产出水平。
  • 2.减少劳动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能刺激资本和劳动的供给。
  • 3.有些经济学家强调减税的供给作用,并不强调对需求方的拉动。

总结:

  • 财政支出乘数衡量财政政策的效果
  • 不同经济学家对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的争论

有提升和拉动作用 拉动程度有争议

十五、货币定义及货币数量论

货币 定义:任何可以在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资产。

货币功能:

1.交换媒介:避免了物物交易的不便

2.记账单位

3.储存价值:退出流通的货币可储存价值,名义回报率为0.

价格P=MV/Y

通货膨胀: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和产出Y相对稳定,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比增加。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

总结:

  • 1.货币就是任何在交易中被广泛接受的一般等价物。
  • 2.直觉上,货币供给越多物价越高。
  • 3.但是这个关系不是简单的成比例增长,具体要看货币的流向。

十六、货币银行及货币创造

中国的货币统计口径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企业定期存款+储蓄账户存款

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存款

贷款创造货币

银行,只留一部分现金作为准备金,余下的钱借出去,收利息。

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存款

准备金制度的风险

  • 1.现代银行制度是建立在准备金率<1的基础上的,即部分准备金。
  • 2.银行通过贷出大部分存款来获得利润。

十七、历史上的货币政策

1.金本位

金本位,使用含金的硬币,或者是以黄金支持的纸币作为货币的货币体系。

金本位

  • 一战期间,交战国停止了互相贸易,金本位带来的稳定汇率不在重要。
  • 交战国在国内实行贬值来征收铸币税。
  • 在一战后,很多国家试图回归金本位。
  • 但不久后,大萧条冲击了世界经济。

2.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

本质 以美元为中心建立的货币体系。

  • 美元盯住黄金:金价为35美元1盎司
  • 其他主要货币盯住美元。
  • 美国政府有义务将体系内其他政府和央行的美元换成黄金。
  • 普通居民不能把美元换为黄金。
  • 美国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货币政策自主。
  • 在60年代,伴随着越南战争,美国的货币供应上升,推高了通货膨胀。
  • 无法相信美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保持35:1的比例
  • 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了美元和黄金的可兑换性,终结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3.货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

货币流通方程式 M*V=P*Y

P=MV/Y

假定货币流通的速度恒定

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

货币主义者主张

十八、现代货币政策

目前多数国家,中央银行使用名义利率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的工具来调控经济。

名义利率指借钱时候要支付的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如何实施

央行设定目标利率

  • 如果利率高于目标,央行将增加货币供给。
  • 如果利率低于目标,央行将减少货币供给。

名义利率可以为负吗?不可以

非常规货币政策

  • 很难估计量化宽松和前瞻指引对GDP的作用。
  • 但是我们可以考察量化宽松和前瞻指引发挥作用的两个中间渠道:利率和资产价格。

十九、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框架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 在引入对通货膨胀的讨论后,需要一个比简单凯恩斯模型更全面额模型
  • 财政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 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 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核心部分

二十、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的政策选择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需求 短期供给 长期供给

经济对冲击的反应

应对冲击

  • 政府政策干预
  • 政府政策不干预,市场出清

政府介入经济

财政政策 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将总需求移回到原来的位置。

货币政策 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加总需求。

如何理解短期和长期

短期 企业无法迅速调整价格来使产出达到长期均衡水平。1-2年

长期 价格因素的影响消失,市场出清,产能回归潜在产能。3-5年

二十一、汇率

国家经济往来

贸易 投资 旅游

国际收支账户:统计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易。

汇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对不同的货币进行兑换时使用的比价。

双边名义汇率: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货币兑换的比例。

双边实际汇率,在两国的贸易中,影响短期贸易优势的校对过价格差别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汇率的用途

  • 对于有些国家,购买力平价汇率是市场汇率在长期中的合理估值。
  • 购买力平价汇率可以帮助我们对比不同国家的实际产出水平。

名义有效汇率

  • 实际上是多个双边汇率的平均
  • 根据不同国际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给不同的国家的汇率不同的权重

二十二、汇率理论

基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二十三、汇率制度和国际宏观政策